第18章 为寒门士子,带来科举的希望!(2 / 4)

真的比不上李君的庄子巴适。

“各有优点,各有长处。不能这么说。”

“孔先生,我也是没有想到,这几日,你竟然把这几句话放在门口,着实是······愧不敢当啊。”

李君笑着说道。

自谦总还是有的嘛。

虽说李君心中自认为一点毛病没有。

“李先生千万不要这么说。”

“这四句真眼,说实话,老夫听了大为震撼,那天夜里,我都没有睡着。”

“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便是弘文馆的学子,对读书都不上心。”

“这个时候,李先生能道出如此之言,实在是·····惊醒了些许的读书火种啊。”

孔颖达叹道。

他为李君,程处默和马周三人斟满了茶水。

虞世南和盖文达在旁坐着,算是作陪。

其余夫子,都去忙了。

“奥?”

“弘文馆乃是大唐最有名的书院了,从规模上来讲,便是国子监都不能相提并论。”

“这里的读书氛围,也不好么?”

李君有些疑惑。

孔颖达微微颔首。

“哎,是啊。”

“现在弘文馆都这样,真不知其他书院该是如何。”

“主要是读书,对他们来说,不仅乏味无比,而且作用并不太大。”

“这些孩子家世显赫,读书,仅仅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可惜的是,本该雪中送炭的寒门士子,这炭却也送不来。”

孔颖达端起茶杯,轻轻饮了一口。

“这炭是啥?”程处默挠挠头,他觉得自己有点听不懂。

孔颖达顿了下。

炭是什么?

说实话,他也不知道。

历朝历代,读书人就这么熬过来了。只是到了现在,似乎,读书人快要熬不动了。

其实在科举没有出现之前,读书,就像是你栽了一个果树。

不论你花多大力气,就是不结果。

读书,在之前就是达官贵人的玩意。

不是寒门士子的传承。

要不是前朝杨广推广了下科举,现在长安,不可能会有这么多寒门读书人。

虞世南和盖文达也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君抿了口茶。

他看了眼程处默,慢条斯理的说道:“这炭,就是科举!”

“读书人的最大出路,就在科举身上。”

“朝廷什么时候开始科举了,读书这件事,才能真正的得到推广和普及。”

“这把火,才算是能燃烧起来。”

李君说的很直接。

孔颖达他们听到这个答案,身子,骤然挺直,苍老的双眸中,散发着光。

一直没有说话的马周,也猛地抬起头望向了李君。

···········.

科举!

这些人,都完全没有想到李君竟然会这么说。

而且,还直接说出来了这么一个主意!

乖乖!

科举!

让寒门子弟参加科举!

这是真的敢想。

孔颖达呆呆的望着李君,说实话,这个雪中送炭的炭,他都不敢想象。

还记得,前朝曾经这么做过,然后·······结果呐?

结果就是,被世族搅的一点不剩。

现在,李君又这么说。

但是,仔细想想,似乎·······能够打开读书人局面的法子,真的只有这么一个。

呼吸!

急促!

沉重!

炸裂!

孔颖达他们望着李君,沉默。

程处默他们也都望着李君,沉默。

不得不说,这法子太过激进和冒险,他们完全都不敢想象。

但是现在李君说出来,他们却感觉·······这真的是唯一的一条路!

“科举······呼·······”

“李先生真的敢想啊,说实话,这样的主意,我都从来没有想过。”

“更没有朝这个方向深思过。”

“可是,科举虽好,但现在长安上下,世族横行,这······能行吗?”

孔颖达眼眸动了下,他都有些慌乱。

孔颖达也不得不考虑世族的反应。

当然,真说起来,孔家也是世族,还是这个时代传承最为古老,最为深远的世族。

但是孔家和世族又不一样。

孔家有孔家的职责,他们深感乃为圣人之后,只是醉心于教育,和五姓七望这些世族有着本质的差别。

“是啊,世族不会同意的,你没看前几天,陛下就因为斩了长安曲家,就被世族折磨了那么多天。”

“现在如果说要推行科举,那可就真的是·····捅了耗子窝了。”

虞世南和盖文达相识一眼,沉思说道。

程处默和马周没有开口。

现在两人很清楚,这里压根没有他们能说话的地方。

听着就行了。

李君笑了笑:“其实,现在是最好的机会。”

“世族虽然恐怖,但是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