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融资(2 / 3)

决战华尔街 岐茶 3991 字 1个月前

己是这样的吗?”

“是。”

“我喜欢你的自信。”兰利淡淡道,“但光有自信没有用。”

他把简历放回桌上,手指敲了敲桌面:“我已经看到了你所做的一切,你已经向我证明了极点,聪明,冷静,能够在高压环境下做决策,唯独最重要的一项,我没办法得知,那就是理解市场。海莉·卡拉季奇,我不怀疑你的技术,你有着相当漂亮的学历和绩点,但面对市场,计算能力,数学天赋,编程技巧,这些是工具。真正决定一个交易员能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的,是嗅觉和策略。告诉我,你目前的策略是什么?”

“先生。”海莉的声音很平静,“我的策略是进入您的团队,然后我会学习到最前沿的策略。”

超乎意料的答案。

兰利再次看了她一眼,这一次,更多是在审视,而不是单纯的打量。

会议室外的交易大厅里,人声、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混杂在一起,所有人都在紧盯着屏幕上的行情,计算着他们的仓位和盈亏。而在这间封闭的会议室里,时间流动得很慢。

“为什么?”兰利忽然问。

海莉愣了一下。

“为什么?”兰利紧紧追问,“你要知道交易员很辛苦,并不是每个交易员都能挣钱。”

她沉默了一下,然后直白地回答:“因为我需要钱。”

兰利轻轻挑眉:“很坦率。”

“我一直很坦率。”海莉说,“如果说我想进这一行,是因为我想要钱,那么我想进入您的团队,是因为我觉得这里的机会更大。”

1971年,当美联储放弃金本位,世界开始进入完全自由的信用货币时代。那个时候的华尔街,股票市场依然是交易的核心,而债券——一个沉闷、无趣的市场。大多数银行家认为,这个市场唯一的买家只有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和政府,不会有什么波动。

70年代末,林奇在交易员约翰·兰利的推动下,开始从事债券交易。公司债、国债、甚至市政债券,兰利发明了新的债券衍生品,押注利率,押注央行政策,押注市场情绪,做套期保值,做杠杆套利,他因此改变了整个市场。

从1985年开始,林奇证券的固定收益部门,成为整个投行最疯狂的赚钱机器。

比起进入林奇证券,海莉更想进入兰利的团队,这也是她动用了所有勇气,来找兰利自荐的原因。

“最后一个问题。”兰利说,“你一早就想到了要见到我,还是......”

“临时起意。”海莉说,“当我见到您那一刻,我认为我应该抓住机会。”

兰利再次笑了起来:“你有很多让我欣赏的优点。”他飞快瞥了一眼门口,“相比于外面坐着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你唤醒我一种久违的记忆,就像当初我进入这家公司,担任一名普普通通的交易员时,我也是如你这样,走进我上司的办公室,告诉他我要买进一笔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国债。”

“对于你希望进入林奇证劵这件事,我不能现在给你答复——”兰利他站起身,伸出手。

海莉愣了一下,随即也站起来,与他握手。他的手掌干燥而有力。

“我会让伍德联系你。”他说,“无论我的决定是什么。”

海莉点了点头。

她已经竭尽所能,接下来一切只能听从天意。她拿起自己的简历,转身离开。

走出办公室的瞬间,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交易大厅依然嘈杂,市场波动依旧,而墙上的钟摆,从来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

亚当最近很不正常。

自从见到海莉后,他经常感到心神不宁,总是下意识地将目光停留在她的身上。海莉带着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气质令他困扰—,而他却无法停止尝试去破解它。他不断向瑞安强调自己最近事务繁多,神经高度紧张导致了血压的异常波动,但他自己都清楚,这个解释苍白无力,根本不足以说服瑞安,也说服不了他自己

他会偶尔发呆,上一秒脑子里是钞票,下一秒却仿佛突然闯进了一片陌生的丛林,各种不合时宜的画面毫无预警地涌现。就像有人悄悄黑进了他脑海里的服务器,程序错乱、逻辑崩坏,CPU高负荷运转,散发出即将烧毁的焦糊味道。

这种情况在纽约变得更严重了,以至于瑞安在他旁边站了十分钟,亚当毫无所觉。

“你在想什么?”瑞安抱着可乐薯片从沙发后面翻过来,落座时还弹起了些许饼干屑,“海莉?”

亚当几乎是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什么?怎么可能?”

瑞安耸耸肩:“我发现在林奇证券的时候,你一直盯着她看。”

亚当:“……她讲话太快,我需要跟上节奏。”

“在加州,她不在的时候,你总会问‘她去哪了’?”

“……她给我一种只要脱离视线,就可能闯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的感觉,我只是出于谨慎。”

“她皱眉的时候,如果你在说话且刚好看到了这一幕,你会立刻停下来,并调整你要说的内容。”

亚当:“……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瑞安保证如果亚当没有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