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坐尉缭的马车回到家中,尉缭站在宅院前看了看,随即,一起在廊道前的桑树下坐下来。
仆从喜端来用廋肉、青菜和粟米熬煮烂的肉粥。
尉缭端起来:“这是什么?”
尉缭是很孝顺的人,每逢盛夏酷暑,为了让母亲纳凉,他命人修筑了一方高台搭建草屋,亲自背着母亲到高台上消暑。
看到这样的食物,
下意识的想到,家里牙口已经不好的老母亲也能吃。
“用稷米和肉熬煮成的靡粥。”
“稷米很坚硬,能熬煮成这样很不容易,我的母亲常常因为吞咽不下,而吃很少的食物。”
到了尉缭这样的地位,还能亲自坚守孝道,怎么能不让人佩服?
晚食还在做,尉缭并不很喜欢这样柔软的食物,仆从把食物撤了下去。
放下碗时,尉缭突然说道:“我在上郡周人开拓的古道,看见押送农具的车队,特意下了马车,检查他们押送的农具,向他们打听放发了农具的县,跟随县令到农户家中,询问他们的情况。”
看来今日不是单纯的拜访。
“尉公为什么这样做呢?”
“你知道曼柏郡和武都郡吗?虽然蒙恬将这两县收归大秦疆域。”
“但这两个县,曾经是虏人聚集的区域,中原的庶人很少,所以征发了数千户人前往边郡,和虏人杂居。”
“我听说,你命匠人铸造的农具很坚硬,能将很深的土石翻起来,虏人以游猎为生存,哪里耕种过土地,塞外的土地土石很多,迁移到边陲的黔首,哪里知道打猎,只能以耕为生。”
“所以回来,我特意向陛下禀告先清点田亩。”
陈远青说道:“尉公只是负责督修驰道,却能关心迁移到边县的黔首,朝中很少有像您这样的。”这是夸赞。
“我认为,尉公的思虑已经很周全了。”
“黔首在边县定居,而筑建起的城邦,抵御虏人,可是土地又如何获得呢?”
“耕战制度是相匹配的。
秦国已经实行过一次变法,把井田制改为授田制。
耕和战相辅相成,耕种收获粮食支援前线,前线打仗立下军功,再封赐土地,以获得更多粮食。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少了,没有封赏的渠道,黔首如何获得土地?”
授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允许买卖。
院落中的气氛沉寂下来。
气氛仍在沉寂。
当年秦征战六国,每年封赏大量的土地,现在每年封赏的土地越来越少,按商鞅的律法,大量的土地将会掌握在国家手中。
尉缭站起来,然后说道:“老夫怎么能想不到这样的事。
“秦很早就实行了变法,使庶人获得土地,齐地和楚地则不用这样的制度,我在上郡询问农户的情况,他们原来是三晋魏人,因为迁移而获得土地,你说的是有道理的。”
继续说道:
“这是很艰难的,若不施行授田制,连军功爵制也会遭到毁坏。”
陈远青说道:“也不是没有方略,尉公听听,屯田制如何?”
“屯田制?”
屯田制,开始施行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陈远青点点头,说道:“国家拿出一部分田亩,交给没有田亩的黔首,土地之权仍国家所有,与井田制不同的是,屯田制不必受到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层层剥削,租赋直接缴纳庙堂。”
除了不能名义上拥有土地,和授予的田亩没有不同。
尉缭想了想,说道:“这件事想要施行,并不容易办到,这是需要召集群臣集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