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威震四海,鲸吞八溟(求月票)
朝堂之上变化不断。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完全隐退就像是彻底宣告了关陇贵族们的结局,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终是彻底翻页。
整个大唐也再次迎来了自己全新的篇章。
永徽七年,年末。
朝廷彻底敲定了迁都的万般事宜,正式落定了此事。
——消息传开,天下皆震。
无论是在任何时代,政治中心的转移都会造成极多的影响,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可不仅仅是朝廷,同样还包括了各地的百姓。
这自然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不过此时却也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扭转的空间了。
顾氏一直并未参与此事。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接连离去,让顾靖不得不接手处理很多事情。
他需要保证朝堂的稳定,关陇贵族们退场之后的权力更迭,这一些都需要他来好好的把控。
绝对不能让一家独大,成为第二个关陇集团。
亦是不能闹出太大的乱子。
当前的大唐已经到了极为关键的时期,无论是海上的基业也好亦或是西域包括辽东的开拓情况也罢。
这一切制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所需的前提就是大唐必须要保证稳定。
大唐绝对不能出现混乱!
这才是顾靖必须要死守的底线!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切的风波都未曾闹出太大的动静,无论是各方人马相继起势,在这诡谲的朝堂之中,都无人敢去撼动顾氏的地位。
这其中当然也有着顾靖的功劳。
他为何始终不去干涉政事?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政治水平一般,同样也不想让顾氏太过于争权,如昔年的后汉之时成为所有世家的公敌,再次和皇族完全绑定在一起。
这同样也在顾靖的考虑之中。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把控好这一切,也唯有如此才不算对不起顾氏也没有对不起李世民。
永徽八年,四月。
——从番禺港而出的商船,历经了整整近两年的时间,终是有人赶了回来。
虽然伤亡极大,但其中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同样也不在少数。
当这个消息送往朝廷,并且渐渐传开之后。
在整个大唐之中迅速便引起了一阵热议,几乎所有商人都已经将目光放在了这块肥肉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
倭国的使臣竟然也在这一次的商队之中跟随而来,并且再次带来了送给大唐的贡品。
对于九州而言,倭国并不算陌生。
早在后汉之时倭国便已经接触到了九州,光武帝曾经还授予过他们印绶,承认他们藩国的名义。
这些年来,无论九州权力如何更迭。
倭国掌权者一直都在维持着上供的传统。
顾易也注意到了这件事,并且还认认真真的观察了一下这些倭国使臣们的态度。
果然,蛮夷畏威这句话并没有错。
在原本历史之中,顾易记得很清楚,倭国在这段时期虽然同样保持着对大唐的上供,但在外交的名义上却一直在追求着和大唐能够平等地位。
简单而言,这些贡品也不再属于是藩属国的贡品,而是单纯的两国外交。
但如今则完全不然。
这倭国使者的态度极为的恭顺,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恭顺。
至于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那就是他们见识到了大唐的实力,李承乾早就已经派人到了倭国,甚至还灭了不少想要劫掠的贼寇。
这种实力让倭国感受到了畏惧,他们自然会无比的恭顺。
值得一提的是——
如今的李承乾已经在马来群岛之中展开了攻势,他毫不隐藏的宣誓着自己的势力,并且占据一个个地盘建造港口。
其中甚至还包括那些与大唐有过交流的小国。
当然,对于这些人李承乾便会柔和许多,只是以“借”的名头占据着他们的海岸线,为整个大唐接下来要开拓的海上贸易线,做着万全的准备。
只可惜的是他麾下只有五千人马。
并且在保证开拓的同时,李承乾也必须要好好打造出自己的根基来。
与九州相比,这些常年生活在海岛上的土著实在是太过于落后了一些,教化他们是一个极为累人的工程。
顾磊如今才不过三十四岁,但却已经是满头白发。
可见这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到底有多大。
这般付出自是会带来极大的收获。
且不说其他地方,就单以琉球而言,如今的琉球已经开始适应了九州习俗,并且有不少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了认字。
李承乾此次前来不仅仅为他们带来了足够领先的制度,同样还有文化。
对于李承乾,对于顾氏。
他们的信仰极为浓烈,包括对于九州同样也是如此。
这博大精深的九州文化让他们着迷。
虽然其中有着很多的人从未去过大唐,但“大唐百姓”这四个字却也是渐渐刻进了他们的骨子之中。
短短数年时间能够有着这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