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愿与他一同前往山东冒险的艺人,共赴这场没有硝烟的宣传战场,为大明发声。
而且,考虑到陈贞慧此行要单独从陆路前行,路途遥远、险阻重重,山贼草寇时有出没,清军眼线隐匿暗处。为确保他们一路平安,崇祯帝特意安排朱戈派人贴身保护。朱戈本就有意将暗卫的势力触角延伸至山东,拓展情报网络、掌控局势动态,当下便从精锐暗卫中抽调出百余名好手,一部分人编入陈子龙的队伍,壮大军事力量,助其冲锋陷阵;一部分则乔装改扮,隐匿身形,或扮作农夫混入田间,或化作小贩穿梭市井,暗中保护陈贞慧一行,如影随形却又不露痕迹,时刻警惕周遭危险。
这一路长途跋涉而来,陈贞慧肩负的使命不单是宣传,还有崇祯帝私下交给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调研底层百姓生活。他需深入乡野村落,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作,清晨随农夫下田插秧,弯腰弓背,泥浆溅身;晌午帮农妇烧火做饭,烟熏火燎,汗流浃背;夜晚与老者围坐炕头,倾听家常琐事,嘘寒问暖。细细观察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诉求、抱怨委屈,看百姓衣衫破旧补丁摞补丁,粗茶淡饭难饱腹;听他们哭诉苛捐杂税重、兵匪灾祸多,并以此详实素材,精心形成调研报告,定期向崇祯帝如实汇报,为朝廷决策提供一手依据,盼能助朝廷精准施策,解百姓燃眉之急。
如今的崇祯,每日忙碌于朝堂政务之余,最大的爱好便是授课讲学!他频繁出入皇家大学、皇家军校,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讲授治国理政之道、军事谋略之术。讲治国,剖析历代兴衰,总结经验教训;谈军事,沙盘推演战局,传授克敌妙计。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从朝廷年轻官员中精心挑选人员,集中培训、打磨成才,期望培育一批能臣干吏,挽狂澜于既倒。
每一轮紧张严苛的培训,崇祯都坚持亲自授课,倾囊相授。培训尾声,总会抛出一个紧扣时局、颇具深度的课题,要求每个参加培训的官员沉下心来、深入调研,写出详实精准的调研报告,送交御前审阅。这可让一众年轻官员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直呼头疼,为寻素材踏破铁鞋,为理思路绞尽脑汁;但对于心思细腻、擅于观察总结的陈贞慧来说,却仿若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见识到原来政务之事还能这般深入、系统去做,深受启发。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灵感迸发,提出这个独具匠心的宣传计划,力求在宣传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为大明另辟蹊径寻生机。
经过这段时间的用心观察、走访调研,陈贞慧惊喜地发现,随着戏班一路的宣传推广,百姓们,尤其是身处底层、饱经沧桑的穷苦百姓,对于大明的认可度、忠诚度得到极大提升。往昔那些迷茫、麻木的眼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热切的期盼与坚定的信任。田间劳作的农夫,休憩时会谈及明军英勇,眼中满是向往;市井摆摊的小贩,闲聊中会盼着大明重振,语气满是坚定;甚至于如今尚被清军或是大顺军占领的地方,百姓们心底也都暗暗期盼着明军早日打过来,重归大明怀抱,仿若暗夜盼曙光,寒冬期暖春。
陈贞慧记得崇祯帝在给他们讲课的时候说过一个故事,一支军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历经十二个月,翻越雪山,穿越沼泽地,边行军边战斗,一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却是靠着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这一路上,他们将自己的理念变成理想的种子,走一路、撒一路,滋长、发芽,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崇祯将这次行军称之为长征,他说长征是宣言书,向世人宣告坚定信念与不屈决心;长征是宣传队,一路传播理念、唤醒人心;长征是播种机,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未来的硕果。陈贞慧铭记于心,望着眼前沉浸于戏曲的百姓,暗暗攥紧拳头,长舒一口气,暗自低语:“陛下,我会做到的。而我大明也定能重整山河,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他目光坚定,仿若已看到大明山河重光、百姓安居乐业的盛景,怀揣使命,继续奔赴前路,无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