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薛白已将手中的火铳拆了个七零八落,这是第一批造出来的火器,并不好用,坏了也就坏了。但很多第一批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人,他希望他们能一直都在,且越来越强大。</br>此时的赵余粮依旧没明白这份期许,好在薛白承诺以后会给他一杆更好的火铳。</br>是日,赵余粮还领了一份军令,他奉命带一小队人去前方探路,唐军行进路上的下一个吐蕃堡垒是孟获城。</br>初时,身上没挂着火铳,他感到很不安。</br>军中有一个名叫黄丁火的士卒便问道:“万人敌,怎没带你的火棍杀敌将?”</br>“用不了了。”</br>“你瞄得准,箭术一定不差,用我的弓,我的弓重。”</br>“拉不开,我力气小。”</br>“那要射谁,只管说一声,我箭术也不差。”黄丁火笑道。</br>赵余粮遂心定了许多,他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农人,终于渐渐有了老兵的样子。</br>~~</br>南诏,太和城。</br>郑回走进王城,很快就感受到了王城日新月异的变化,阁罗凤正在自立建制,王城中的诸多雕饰摆设的规格便都换了,威严了许多。</br>一路被引到大殿之上,殿中摆着一张巨大的地图,阁罗凤端坐于上首,正与诸将在议事。</br>“见过云南王。”郑回执礼,低着头不敢看。</br>他说好只是当教书的先生,若看得多了,免不了要被阁罗凤利用。</br>“郑先生来了,快,赐座。”阁罗凤很热情,道:“先生等待一会,等我议完军务。”</br>“那我先回避……”</br>“不必,不必,又不是机密,安心坐下。”</br>阁罗凤安抚着郑回,继续向诸人道:“方才说到哪了?鲜于仲通已率唐军大军到了石城。”</br>郑回默默听着,心中思量,他猜测圣人被拂了天威,很可能出兵南诏。但在他看来,如今吐蕃大相已带兵到浪穹作壁上观,打的就是蚌鹬相争、渔翁得利的主意,大唐最理智的办法还是与南诏和谈,以打仗之外的手段解决,。</br>巧的是,阁罗凤也是般想法,叹道:“郑先生代我写的书信已经送到了石城,字字诚恳,我也同意大唐在云南复置姚州、安宁城,可是鲜于仲通不肯招降,如何是好?”</br>这一番话文绉绉的,显然是准备好了的,打着拉拢郑回的主意。</br>郑回心知这一点,奈何心中希望南诏能重归于大唐,遂道:“云南王有何差遣?”</br>“请先生再替我写降书一封,我递呈给鲜于仲通,请他休兵罢战,如何?”</br>郑回先是疑惑,暗道鲜于仲通既发兵到了石城,绝不可能轻易折返,那再三递降书又是何意?</br>下一刻他便明白了,自己写的这降书,文辞优美,绝非南诏人可以写出来的。鲜于仲通一定会问是何人为阁罗凤代笔,如此一来,自己万不可能再回大唐了。</br>他不由心中迷茫,再一抬手,却见阁罗凤正以饱含期许的目光看向自己。</br>于是,他心里有些想法,不由松动了。</br>~~</br>石城。</br>鲜于仲通穿过了五尺道一路南下之后,不得不在石城休整,等待后续兵力。</br>在石城,他收到了阁罗凤的降书。</br>那降书看似语气谦卑,诚意满满,其实却暗藏威胁之意。</br>一会说吐蕃“观衅浪穹”“以利相导”,一会警告唐军“居存见亡,在得思失”,哪怕说的事情是真的,看在鲜于仲通眼里,也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br>他原本还好,看罢降书,恨不得将阁罗凤大卸八块,遂果断拒绝了南诏的请降,率兵继续前进。</br>南诏面临唐军大军压境,已坚壁清野,集中兵力,因此,鲜于仲通在这一段路推进得颇为顺利。</br>待到临近重阳,他已抵达滇池。</br>在滇池,他收到了阁罗凤的第二封降书。</br>依旧是那谦卑的语气,但到最后,阁罗凤竟是质问了鲜于仲通一句话。</br>“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今鲜于节度贪功背好,欲致无上无君之讨,敢昭告于皇天后土耶?”</br>鲜于仲通不由勃然大怒。</br>都说南蛮心思简单,在他看来,阁罗凤却是狡诈异常。</br>明明是阁罗凤早有异心、攻下姚州、杀张虔陀、占大小三十二州,还勾结吐蕃,到了其嘴里,却成了“不叛之臣”了?!</br>反而是他鲜于仲通奉旨讨贼,变成了“贪功背好”,愧对皇天后土?</br>更可气者,他甚至都不能与阁罗凤辩一辩,没来由失了大唐节度使的气度,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