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能带来惊喜的,估计只有没有文化鸿沟的《贪吃蛇》,引领互娱已经在与瑞恩控股进行协商。
海外代理费预计应在2-3亿。
总体而言,三款游戏的海外代理费预计不会超过五亿。
至于V某信推出海外版Wichat,如果瑞恩控股的运作成功,将至少带来10亿以上的收入,创下盈利记录。
然而,运作Wichat的交易流程将变得非常复杂。
首先需在美丽国家注册一家公司,然后寻找合适的投资者,例如圣盗集团,接着聘请专业团队,展开具体的技术转让费用洽谈。
这并非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
尽管如此,一旦获得这笔资金,V某信的后续营销费用将得到保障,不再需要依赖控股公司的资助,实质上也是一种扭亏为盈。
充足的资金流动也将推动创业水平迅速提升,经验值接近八十万的大关,已经超过升级所需的一半经验值。
总算略微看到升级的希望。
然而话说回来,尽管在萌芽账户上有十亿的流动资金,但要实现浩之之前提出的宏伟发展计划仍然远远不够。
这点资金甚至不足以建设一座大型数据中心。
于浩只能寄望引领互娱的月利润能够快速突破5亿大关,为萌芽未来的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这也揭示了萌芽存在的弱点——其盈利点过于单一。
与腾讯达相比,除了依赖于优厚的扶持基金外,萌芽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游戏收入,而腾讯达则拥有广告收入、增值服务收入以及电商交易业务等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尽管并非所有萌芽旗下子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以引领零售为例,在经营的门店,特别是BH城本部,在引领外卖正式推出后,每个门店的月利润已经达到十万以上,并且仍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引领零售正在迅速扩张,不仅在BH城门店全面展开,还计划在一二三线城市的CBD区建设旗舰店。
尽管不再采用自购商铺的模式,但仍然坚持自营而非加盟,导致支出庞大。
因此,可以说引领零售在某种程度上既盈利又亏损。
此外,青云数据还需等待两个月。待后海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后,相关数据服务合同实现落地,就有望迅速实现盈利。前提是无需分担数据中心建造成本。
另一方面,作为萌芽旗下子公司出海的媒介,瑞恩控股每一笔交易都能够获得可观的“中介费”,然而与此同时,公司需要应对海外融资成本,导致盈利前景同样并不乐观。
唯一真正面临资金燃烧的是引领科技和引领科技。这两家冠以“科技”之名的软件公司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预计会陷入亏损状态。这实际上也反映了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常见状况”。
即便是像惊冬这样的电商巨头,在上市几年后,账面仍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都是投资人的钱在支撑。
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互联网初创公司直到上市,基本都一直经历亏损,能够在三年内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
就像腾讯达在发展初期一样,也曾陷入无法盈利的困境。
相比之下,萌芽的状况还算不错。
然而,于浩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根本不愿闲下来,反而想要进一步拓展萌芽的商业版图。
这实际上是一项相当危险的动作。
早些时候,二叔曾戏称于浩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那时的萌芽已同时涉足社交、游戏、零售三大领域。
而如今更是如此。
新增了置业、云计算、投资以及海外四大业务板块,可谓是多方面展开。
对于一家普通公司来说,摊子铺得这么大,这么广,很难说不会遇到问题。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一家企业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并不能保证能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行业,继续获得成功。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门道。
卖房的转向卖水,卖水的开始卖酒,从事教育的去卖衣服,卖空调的进军手机市场,卖酒的再去卖房子。
最终都会一团乱鸡毛。
在原时空,那些采用多元化经营路线的所谓巨无霸企业,只是一时的表面光鲜,一旦寒冬来临,最终都难逃失败的结局。
生存下来的反而是专注精湛技艺的企业。
但萌芽却不同。
确切地说,于浩这位萌芽的核心人物与众不同,他拥有超越时代的预见力,并且得到了系统的支持,足以在萌芽涉足的多个领域中做到游刃有余。
这并不是说于浩贪婪。
相反,他非常清楚,尽管未来十年都将是黄金发展时期,但真正的风口期其实只有最近的三四年。
有些行业,比如手机制造业,甚至在一两年内就会形成固定格局。
已经占据优势的移动社交领域,甚至只需几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