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四十六章(视频)(5 / 7)

翰期待后辈能将诗坛推到何种高度,这期待涓涓泉水,不断涌出,包裹着自己姓名流传后世的点点激动在胸腔酝酿着、膨胀着。

此番盛景,大约是每一个文人都想看到的。

此时的张说心情也不错。

王翰也是他所欣赏提携之人,王翰被夸,约等于他张说被夸。这是在夸他张说的眼光呢!

大殿的李隆基激动起来。

“仅仅是这盛唐诗之国度的开始。”

“盛唐诗成为了后世再也无法逾越的高峰,哪个朝代都难以和此时的盛唐匹敌。”

他不仅神往起来。

若真如天幕说的这样,那他发展文治的愿望定然是彻底实现了!

就是不知道天幕说的,那几位引领盛唐诗坛的巨佬究竟是谁。

天幕就是透露几个名字也是好的啊。

李隆基也算是个有文采的皇帝,现在的他又一心想把文治给搞起来,他真是太想知道这几个“巨佬”究竟是谁啊。

听起来就很厉害。

是不是把这些人找到,就能让那个诗的国度提前出现?

李隆基翘首看着天幕。

刚才他有多么希望天幕上飘着的弹幕闭嘴,现在就有多希望弹幕再透露点什么。

他是看明白了,神音只会围绕着一个或者是两个人展开,与这些人无关的内容不会进行更多的延伸。

但这随机出现的弹幕就不一样了,它们是后人的发言,不拘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更发散些,总能吐出一些惊人之语。

比如张九龄是盛唐最后一个名相。

李隆基现在也不怪弹幕说话难听了,若是能提前知道这几个人的名字,他甚至愿意让弹幕多骂他两句,反正有天幕作隔,他也不会少一块肉。

现在李隆基的心理素质已经被训练的相当之高。

但尽管李隆基再迫切想知道答案,飘过的弹幕也就飘过去了,它们什么也没有透露。

【张说有一首诗被写进了《千家诗》,“凉风吹夜风,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舞剑,寒上重茄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首诗在当时也是广为流传。】

张说更得意起来。

刚刚天幕上出现了张九龄和王翰的诗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两个皆是他欣赏提携之人,被天幕夸了,他也与有荣焉。

这回天幕讲到他张说本人了,按照他文坛宗师的地位,想必这首诗在后世,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吧!

且不说时时刻刻拿出来反复品味,被放进那什么“九年义务教务”是应该的吧?

也不要太多人知道啦,但凡识字之人,都知道他张说的名句,这样的要求算不得过分吧?

张说两手环胸,摆好姿势,等待夸夸。

[这啥?]

[没学过啊,这是张说的诗吗?]

[没听过啊,上学那会没要求背诵,我学的也不是文科专业。]

[实话实说,我学的是文科专业,但是我也没有听过这首诗。不赖张说吧,赖我,赖我大学不好好听课。]

[不是,前面的,我认真听课也没学过。]

[其实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学的也是那些有名的诗词……]

双臂环胸,怡然自得的张说傻眼了。

后人的评价是真实的吗?

这天幕不是被张嘉贞给暗箱操作了吧?

他,张说欸,一代文坛宗师,那什么“九年义务教育必背篇目”怎么能没有他的诗呢?

不背他张说的诗,还背谁的诗呢?

想不通啊。

张说反反复复看着天幕,最终只得接受了一个事实。

他张说,在后代,还没有一个小小的驾部员外郎王翰有名……

大家背王翰的诗,不背他的诗。

张说很委屈。

他又把自己的诗拿出来在心中默背,真的很差吗?

一向自信的张说现在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怪圈。

为什么大家不背他的诗。

张说又联想到自己刚刚自信笃定的模样,耳朵开始发热了。

丢人,真丢人啊。

丢死人。

尴尬的不止张说一个人,还有张九龄。

此时他的地位毕竟不如张说高,而他又是张说欣赏的后辈,天幕将他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

性格一向爽朗的贺知章捋着胡须,又扯了扯,和张九龄四目相对。

他们这个文学小团体应当不能够就此解散吧?

张公毕竟是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点肚量应该还是有的。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贺知章思考着,直到他扯胡子把自己扯疼了,才回过神。

应当不会,张公是爱才之人。

作为前辈,他对张九龄笑了笑:没事儿,他肚子大,他能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