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第四十六章(视频)(3 / 7)

行宽面泪。

【被张说点评过文章的有许多是我们熟悉的人,比如李峤、崔融、宋之问,张说评:良金美玉,无可挑剔。又比如张九龄,他评价:有如淡妆素裹,应时实用,但缺少润饰。还有王翰,他评价:像华美的玉器,灿烂珍贵,但多有瑕疵。若能去其所短,扬其所长,也是一时之秀。】

【如果说,李峤、崔融、宋之问这三个人大家相对来说没有这么熟悉,那么后面两个人,张九龄和王翰,想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了。】

[张说点评了那么多人的文章,但是其实我完全没背过张说的作品,茫然挠头。]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啊,我小时候背了那么多遍的诗。]

[九年义务教育的必备篇目,哪个中国人不会背啊?]

[一个张九龄把我炸出来了。]

[你要是说张说,我不熟悉,但是你要跟我说张九龄,那我就不困了。]

[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我落泪了。]

未来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张九龄,现在尚且只是一个中书舍人,他原本是一手执笔,一手拂袖,在纸上写着天幕说的话。

但此时,众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他的身上。

他自己也被震惊了。

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

宰相?他张九龄,会官至宰相?

众人的眼光是千万般的羡慕,恨不得自己化身张九龄,以身替之。

百官掐胳膊拧大腿的,只恨自己的父母为何不给自己取名为张九龄。

这是被天幕认定的宰相啊,那就是按照历史轨迹,必定会发生的事情。

面前这个小小的中书舍人张九龄,在几年、十几年后,会走到他们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还愣着干什么啊?现在不和张九龄打好关系,等到人家当宰相了可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此时的张九龄在众人眼里犹如一个香饽饽。

每个人都想凑上去和张九龄贴贴。

饶是风度翩翩如张九龄,此时也被这场面给吓了一跳。

众人倒是没有干什么,他们甚至也没说话,但是那眼神像是具有实质性的动作一般,他已经能感受到自己被百官围住的火热氛围了。

张说暗暗咳嗽一声,摆出了文官之首的架子,环视了一圈。

众人的火热的心思这才渐渐歇下。

谁不知道张九龄和张公交好,张公培养张九龄的意思十分明显了,张公这是让他们收敛些呢。

张说心里并不介意张九龄为相这件事。

他老了,自然该有年轻的人上台。

姚崇的故事教会了他,人该服老,在高位呆太久容易迷失自己,像姚崇那般,迷失在恩宠之中,错误估计了他自己和陛下之间的关系,最终被批罢相。

况且子寿极具文人风骨,他和姚崇那满心算盘的人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同子寿相处了那么久,他是怎样的人,他最是清楚了。

李隆基在看到“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的时候,眼睛“噌”的一下就亮了起来。

这桥段他熟悉啊。

他是怎样知道姚崇是与他携手开创开元盛世之初局面的那个宰相呢?

是第一次出现的天幕,明晃晃把这个事实告诉了他。

事实也的确证明,姚崇的能力是突出的。

天幕没有驴他,天幕说姚崇能用,那姚崇就是能用。

现在,这熟悉感觉又来了。

张九龄也是宰相!

只是这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让他还是心有疑虑。

这究竟是夸他的意思,还是骂他的意思?

这开元盛世究竟是因何而结束的呢,是因为张九龄做的不好吗?

李隆基把张九龄的名字记了下来,然后往大殿内张望。

高力士当然明白李隆基想看什么,他想看张九龄。

于是高力士在李隆基身后开口:“陛下,张宰相后一排坐着的那位,就是张九龄。”

借着高力士的描述,李隆基找到了张九龄。

这一看不要紧,他荣辱不惊坐在那里的风度,着实把李隆基给惊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天幕之言给他造成的心理作用,端看张九龄的姿态,李隆基便直觉他以后注定不凡。

这更让李隆基重视了几分。

他在纸上,张九龄的名字旁边,写下有待观察几个字。

自此,张九龄的名字进入到了李隆基的视线。

另一边。

要说张九龄不愧是宰相的预备役,更不愧是得了张说青眼,倾力提拔的人。

实在是沉稳至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态度在他身上展示地淋漓尽致。

他并没因为未来可能当上宰相这件事而喜不自胜,与这件事相比起来,他更在意那一闪而过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