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专题:华夏黑月光4 二凤:始皇是怎么……(3 / 4)

大一统的天子。

属实是:我当不了天子你也别想当,大不了大家一起当低一级的诸侯王。

先秦时期早有过类似的操作。

比如抢不到国君的位置就跑出去分裂国土,宁可把国家分一半,也不让兄弟占据全部领地。

大家一起从大国公子变成小国国君。

大局为重?去你的大局为重,我只在乎我自己的利益,谢谢。

李世民把防备的重点放在了武将上头,毕竟这一代的武将和他出生入死,是可信的。但是再往下一代、下两代、下三代呢?

没有封地的话,这些武将不必过于防备。但是有封地就不一样了,封地可是造反的资本。

哪怕他没有给武将在封地佣兵自重的权利,也很难保证有些人会不会偷偷摸摸征募士兵,企图搞事。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世民不仅得处理天下一统后的遗留问题,还得想办法限制有封地的武将,防止他们的后代生乱。

可是武将闹事实际上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迫在眉睫的危险反而是有封地的公子们。

李世民并没有察觉到公子们的异动,毕竟他从不怀疑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实际上也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们相处。

又不是观音婢生的,这些孩子对他来说不算特别重要。政务繁忙,能够抽出空来偶尔相处都算不错的了。

绝大多数时候,公子们都和生母待在一起,受生母洗脑。

反观历史,因为始皇被赵姬坑惨了,对这些后妃有了过高的防备心。再加上华阳太后等楚派太后干预朝政,让他心生警惕。

所以始皇出手限制了后宫母子的相处,反而安排了嬴姓宗室成员给公子们当老师。

李世民心想,公子都是他们秦氏子弟,总不会真的站在生母的诸侯国那一头吧?

就像大唐皇子造反也是想着当唐皇,而不是当隋皇啊!

结果这些公子偏偏真的能想着去当什么楚王赵王韩王。

——周天子给自己儿子兄弟分封了卫国鲁国晋国,这些也不是“周国”啊!所以秦天子的儿子去建立楚国赵国韩国有什么问题吗?

大不了就当自己的封号是按封地起的,而不是恢复之前被灭的诸侯国。

总之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还好说,他一死,有封地的公子们发现继承人不是自己、自己当不了天子,立刻就去封地自立为王了。

过去自立的人还理直气壮,宣称自己的封地是先王封的,他们只是称了王,不算造反。

借着母亲那一边的关系,这群公子联络上了六国的残余势力。

他们想的是借此壮大自己,殊不知这些残余势力不一定认他们这些国君。

有秦天子血脉的国君哪里比得上之前被灭的国君后人?不少人都打着先在公子手底下暗中夺权,然后再迎接正统国君回来复位的小心思。

总有人说秦国直接施行郡县制是步子迈得太大了,不如学刘邦搞郡国并行制。

但刘邦能搞郡国并行,是因为他儿子和六国扯不上关系。

刘邦的儿子顶多有一两个和秦末时期称王的那些“六国国君”勉强有关。但说实话,这些称王的家伙也没多少是真的六国王室后人。

在大秦搞郡国并行,首先得把儿子都洗脑成坚定的大秦人,不给六国认亲的机会。

生长在父系社会大成时期的李世民脱离副本之后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能跑去当别的王。

但先秦时期其实还有母系社会的残留,人们对父族的维护并没有后世那么夸张。

好在虽然在分封上头栽了大跟头,李世民在文治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改革也是他的拿手活,而且他擅长集思广益,学习反省。

因而在后续的大一统里,李世民走得很稳。

他尽可能地照顾到了方方面面,选了一条缓慢改革的路线。这样的办法效率虽然低了一些,却能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一点点完成各方面的大一统。

由于他虚心纳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一统的路上基本没留下什么隐患。

无论是在下达政令之前就和朝臣商量出了完备方案,还是发现问题之后迅速解决,都称得上可圈可点。

这样的改革对于他的继任之君来说,也完全不存在什么执行难度。扶苏和李世民走的是同样的仁爱路线,可以完美践行他的理念。

只可惜,公子们的自立到底是为这一份答卷蒙上了阴影。

哪怕后续的大秦能够挺过这一波分裂,也得花费更多的功夫将大一统推行到曾经分裂出去过的封地之中。

而且李世民的仁君作风虽然对百姓来讲是件好事,却也同样助长了六国残余势力的气焰。

铁血君王靠杀伐都没杀尽的反抗势力,怀柔政策更难搞定他们。

如果能在平稳局面下多怀柔个两三代,大约也能同化对方,可现在的局面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慢慢来。

倘若不曾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