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退市。再后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成为了做空目标,被退市,或者被转至粉单市场。
之后调查机构发现中企财务问题竟如此严重,便开始了一轮“狂欢”,连续做空了数十家。当时通常的流程就是调查机构先进行调查,将自己的做空计划告知多家对冲基金,之后调查机构、对冲基金一起建立空头仓位,接着调查机构发布“目标公司存在问题”的利空报告或言论,评级机构降低评级,市场出现恐慌情绪,大批股东抛售股票,股价顷刻暴跌。最好再引发一轮集体诉讼,导致股价继续下跌。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曾接受过股票质押的银行也可能斩仓,股价进一步暴跌。最后对冲基金购入、补仓,对冲基金和调查机构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21世纪初的时候,大批中企被中介们带到美国包装、上市,通过借壳登陆OTCBB②,同时,因为跨国审计非常困难,造假现象十分普遍。但最开始,这些做法的发起者必定是美国中介,因为那时候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规则一窍不通,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欺诈美国证监会,必是受到中介鼓励,错以为“先去OTCBB,再转板到纽交所或纳斯达克”这个流程非常简单,稀里糊涂登陆美国。不过后来,部分中企开始主动寻找中介做APO,市场充斥各种骗局。可事实上,能由OTCBB转板成功的中国企业寥寥无几,两个板块的要求完全不是同一级别。2008年金融危机掩盖了千疮百孔的中企APO,中概股是那一阵子华尔街的救命稻草,于是,一直到2011年才东窗事发。后来,以VIE③架构上市的公司也存在着财务隐患。
不得不说,有根据的做空行为能帮监管发现问题,可后来,事情渐渐变了味儿——看谁都像在造假。OTCBB的中企就那么多,小几百家而已,各个机构饿狼一般纷纷扑向这些公司,僧多粥少,有问题的都捉出来了,可那些机构并不甘心,且胃口越来越大,于是恶意做空越来越多,“因”“果”之间毫无联系、各项结论无凭无据、调查过程草率无比,而且明显缺乏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只是利用投资者们对于中企的不信任,挥霍之前的信誉。另外,他们早已不满足于OTCBB,移到主板,许多优质的中概股也变成了做空目标,比如全国最大的教育集团、全国最大的社区媒体……不少公司运营良好时突然被扣上个严重罪名。
一些公司通过澄清得到了市场信任,股价实现V形反转,个别的还通过诉讼实现完胜,而另一些,孰是孰非说不清楚,一番惨烈的激战后股价依然大幅下跌,甚至主动做私有化退市,最后变成一桩悬案。
此次做空泛海的大空头、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灰鹰基金的掌门人就对中企非常怀疑,同时此人也是华尔街上“看空中国”派的代表,2014年那年首次公布自己正在做空泛海,之后几次发表相同言论:
“现在就是做空中国的好时机,中国经济绝无可能一直增长。”
“中国的金融危机或早或晚会到来,那里的多米诺骨牌似乎已经开始倒塌了。”
“这家公司表现太好了,好到不真实。我无法相信这样光鲜的一份财报。”
“在我看来,美国股市上面的几百家大型公司里,这家公司的财务最有问题。”
“我就是无法理解,它怎么能赚这么多钱。”
……
连续不断举红旗却极度缺乏专业性,可神奇的是,不管亏多少,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事实上,他也只是一个代表,基于相同的理由做空泛海的基金实际上有非常多。当然,持相反意见的也同样是数量众多,双方还时常隔空辩论。
泛海、清辉两家公司一再地成为目标。过去两年,伴随一些风吹草动,泛海集团空头头寸都曾达到过1.5亿股左右,占流通股的比例到了7.5%甚至更高,远超第二名,是那一时段华尔街的最大目标。
而这一次,在“看空中国”“质疑财务”的基础上,他列表上的做空理由又多出来足足七条,也无怪他公开抛出做空理由了。
以泛海的巨大体量,想要凭着一己之力打压股价是困难的,但他却完全可以在看跌的基础之上号召号召市场民众,再添一把柴加一把火。
…………
在如此敏感的节骨眼儿上,泛海集团的大股东,俄罗斯的xx基金,又被爆出了大规模减持泛海。记者发现SEC官网上显示,该股东上周连续三日抛售泛海的股票,数量超过2000万股。虽然股东表示此次减持完全出于公司自身的原因,希望增加现金流、抵御严峻市场,可一时间坊间还是流言四起——大股东减持,是否代表此大股东已经知道什么内幕了?
第二天,泛海集团上市时曾大量认购的两家基金,也减持了泛海集团。
泛海股价又跌了一些。
“卖出机构的前三位是德意志、xxxx和xxxx,买入机构的前三位是……目前空单总量是……”泛海集团的CFO汇报完了,问,“经总,今晚开个电话会议?这一次就别不管了吧?”
“行。”经鸿一向比较谨慎,他点头,“你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