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看着刘备道:“竺愿往。”刘备乃备羊酒礼物,令糜竺至东吴,以犒军为名,探听虚实。
糜竺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径至周瑜大寨前。
军士入报周瑜,周瑜召入。糜竺再拜,致刘备相敬之意,献上酒礼。周瑜受讫,设宴款待糜竺。
糜竺曰:“孔明父子二人在此已久,今愿与我同回。”
周瑜曰:“孔明父子二人方与我同谋破曹,岂可离去?吾亦欲见刘豫州,共议良策;奈何身统大军,不可暂离。若刘豫州肯枉驾来临,深慰所望。”
糜竺应诺,拜辞而回。
鲁肃问周瑜曰:“公瑾欲见刘备,有何计议?”
周瑜曰:“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机诱至此,以杀之,实为国家除一后患也。”
鲁肃再三劝谏,周瑜只不听。
随后周瑜传密令:“如刘备至,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中,看吾掷杯为号,便出下手。”
却说糜竺回见刘备,具言周瑜欲请主公到彼面会,别有商议。
刘备便教收拾快船一只,只身便行。赵云谏曰:“周瑜多谋之士,又无军师诸葛亮书信,恐其中有诈,不可轻去。”
刘备曰:“我今结东吴以共破曹操,周郎欲见我,我若不往,非同盟之意。两相猜忌,事不谐矣。”
于是赵云开口道:“主公若执意要去,云愿同往。”关羽跟张飞也说道:“吾等也愿往。”
这时刘备说道:“只子龙随我去。翼德与云长守寨。简雍固守鄂县。我与子龙去去便回。”
分附毕,刘备即与赵云乘小舟,并从者二十余人,飞棹赴江东。
刘备观看江东艨艟战舰、旌旗甲兵,左右分布整齐,心中甚喜。
军士飞报周瑜:“刘豫州来了。”周瑜问:“带多少船只来?”军士答曰:“只有一只船,二十余从人。”
周瑜笑曰:“此人命休矣!”乃命刀斧手先埋伏,然后出寨迎接。
刘备引赵云等二十余人,直到中军帐,叙礼毕,周瑜请刘备上坐。
于是刘备开口说道:“将军名传天下,备不才,何烦将军重礼?”乃分宾主而坐。”周瑜设宴相待。
且说孔明父子偶来江边,闻说刘备来此与周瑜相会,吃了一惊,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
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老爸诸葛亮大惊道:“似此,如之奈何?”
诸葛斌拉着诸葛老爸道:父亲看主公后面是谁。
诸葛亮便顺着诸葛斌指的方向看去,却见刘备背后一人,按枪而立,乃赵子龙是也。
于是老爸诸葛亮喜曰:“吾主无危矣。”
遂不复入,孔明父子二人仍回身至江边等候。
周瑜与刘备饮宴,酒行数巡,周瑜起身把盏,猛见赵云按枪立于刘备背后,忙问何人。
刘备曰:“此乃吾四弟赵子龙是也。”周瑜惊道:“莫非是长板坡七进七出的常山赵子龙?
闻听周瑜此言,刘备笑道:“然也。”
周瑜大惊,汗流满背,便斟酒与赵云把盏。少顷,鲁肃入。
刘备问鲁肃道:“孔明父子二人何在?烦子敬请来一会。”
周瑜曰:“且待破了曹操,公再与孔明父子二人相会未迟。”
刘备不敢再言。赵云以目视刘备。
刘备会意,即起身辞周瑜说道:“备暂告别。等待来日破敌收功之后,备定当叩贺。”
周瑜亦不留,送出辕门。刘备别了周瑜,与赵云等人来至江边,只见孔明父子二人已在舟中。刘备大喜。
只听诸葛亮说道:“主公知今日之危乎?”
刘备愕然曰:“不知也。”
此时诸葛斌回道:“若无师傅赵云,主公差点被周郎所害矣。”
当下师傅赵云道:云自从进周瑜账中,就感觉有一股杀气,果不其然刀斧手在暗中林立,故而云紧握龙胆亮银枪,却被周瑜看在眼中,这时周瑜才问主公背后是何人,得知是云后,周瑜方不敢再行此计。
刘备方才省悟,便请孔明父子二人同回樊口。
诸葛亮开口道:“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
刘备问其意。诸葛亮回道:“但看东南风起,我父子二人必还矣。”
刘备再欲问时,诸葛亮催促刘备速开船。言讫孔明父子二人自回。
刘备与赵云及从人开船,行不数里,忽见上流头放下五六十只船来。
船头上一员大将,横矛而立,乃张飞也。
因恐刘备有失,赵云独力难支,特来接应。于是三人一同回寨。
却说周瑜送了刘备,回至寨中,鲁肃入问曰:“公瑾既诱刘备至此,为何又不下手?”
周瑜说道:“赵子龙,世之虎将也,与刘备行坐相随,吾若下手,他必来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