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鲁肃道:“子敬往江夏,探得虚实若何啊?”
鲁肃道:“已知其大概内容,尚容肃详细禀报”
孙权将曹操檄文拿给鲁肃看,然后道:“曹操昨天遣使檄文至此,吾让来使去驿站等候,现今会众位官员,商议未定。
”鲁肃接过檄文观看。其大概内容是讲的是:“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完后说道:“不知主公尊意若何?”
当下孙权道:“未有定论。”
张昭道:“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曹操者,长江也。今曹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曹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过了一会,孙权劝退众人,只留下鲁肃。
孙权知鲁肃对他忠心耿耿,于是问鲁肃道::“卿以为如何?”
鲁肃回道:“恰才众人所言,深误主公。众人皆可降曹操,惟主公不可降曹操。”
于是孙权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鲁肃曰:“如肃等降曹操,肃可以回归家乡,继续当官也不会失了州郡之位;主公降曹操,安有好日子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主公宜早定大计。”
孙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此番所说,正与吾意见相同。此乃上天赐子敬于我也,但曹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鲁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孙权问道:“卧龙先生安在此乎?”鲁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
孙权回道:“今日天晚,来日再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让诸葛亮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鲁肃领命而去。
次日鲁肃至馆驿中见诸葛父子,又嘱诸葛亮道:“今日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诸葛亮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诸葛斌心中暗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会我要和诸葛老爸一起表演舌战群儒的好戏。
”鲁肃于是引诸葛亮和诸葛斌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诸葛斌和诸葛亮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诸葛亮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可有此乎?”
诸葛亮说:“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又道:“近闻刘豫州三顾卧龙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卧龙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想要席卷荆襄。但是如今荆州却归曹操,还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于是回答道:“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张昭曰:“若如此,是与卧龙先生言行相违也。卧龙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帮桓公,称霸为诸侯之首,;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下齐国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卧龙先生在草庐之中,只笑傲***,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卧龙先生之前,尚且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卧龙先生,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奈何先生自归刘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佐其刘备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刘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而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难道也像先生这样吗?这只是我的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诸葛亮听罢,哑然而笑说道:“吾主刘豫州,昔日军败于汝南,寄于刘表,兵不满三千,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而已:此时实力最为弱小,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少薄,刘豫州不过暂借新野用来容身,难道真的要一生守着新野小城乎?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我博望烧夏侯惇,李典之辈心惊胆裂,以一万之军破曹军十万:我自认为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曹操,刘豫州实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