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1 / 1)

女塾的开学日来得很快,除了刚来的时候,彼此面面相觑,其他的白喜玫还是很适应的。加入这所学校的女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起人的女眷,还有一种就是正常招生进来的女生,她虽然是走正规渠道进来的,年纪却比一众七八岁的小女生大了许多,和资助人的女眷相比有太稚嫩,不上不下卡在中间,十分地尴尬。

她看这些小孩子和母亲看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不由自主地承担起了许多本该由舍监承担的工作,虽然有些是被迫的。

从家到女校,路还挺远的,他们租住的地方在本国所在地,学校却办在租界,白喜玫不得不选择坐黄包车上学,黄包车也分散活和拿包月的,她选的包月一个月只要几块钱,每天准点出门,车夫穿着干净的小褂和肥腿裤,裤脚拿带子杀的很紧,利落地恭候在她家门前,一出门抬眼一看,一双洗的干净的青布鞋赫然浮于眼前,这一双大脚就是他招揽客人的招牌。

这个包月车夫也是高级车夫,他专拉洋买卖,一口地道的本地化外国语说得很流利,若不是看中白喜玫每天不到七点钟就要从家出发,他正好赶上了这趟生意,只怕他还不乐意呢!

从家到女校的路上,若是碰到大晴天,太阳底下的土路尘土飞扬,雨天的土路碰到水搅成一团浆糊,泥泞的简直没法走,最高明的车夫也无可奈何,还要骂几句“贼老天”,因为他们的鞋子又废了一双。

女校的校园漂亮极了,开课的课程也很完备,尤其参照了赴外女子大学预备课课程,分为甲乙两班。她们的教学大约可以参考国民政府出台的初小和高小课程,但学制略为短,只有四年,需要深造可以继续攻读,因为它算是国外大学的附属学校,只是国外的这所大学只在基督教徒中间出名,知道的人不多。更妙在于,这所学校创办人虽然也是外国传教士,却与早期教会学校有很大区别,讲究通识教育而不是宗教学。

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把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美国化的淑女,简单理解起来就是——贤妻良母,这也是当时美国妇女的主流思潮,妻子应该是丈夫的helpmate(帮手),而不是servent(仆人),这刚刚好吻合了维新派人士所接受的观点,又同源远流长的中国女性教育有所相同,加上过去教会女校招生多以贫困人家女儿为主,富人阶级是很不屑将自己的女儿交给这样的学校教养。

这所女校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免费,而是以高额的学费做拦路虎,直接把目光锁定在上层阶级,校舍更是全套的西洋家具,连教科处除了国文统统都是以英语教学。

这一点,她当然没什么意见,每一个星际公民都被政府要求掌握至少一门古地球语言,这个正好撞在她的专业上。因此英语教学对她来说不成什么问题,只是有一点令她非常的懊恼。

学校在创立之初并没有预想到能收纳如此多的学生,尤其是在报纸上,特别注明,二十岁以下的女士至七岁以上的女士通通都招收,没想到来的女学生里除了资助人们的家眷,其他的学生多在十岁以下。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门口张贴着告示“男士请勿入”,校工除了门卫是男教徒外,其余的教习多是女性,部分外国男性教习也被严格限制,不允许和女学生走近,到点就必须得下课。连住的地方也被一堵墙分开。这样一来,当初的两名舍监不够用了。

白喜玫她们这些年纪偏大的女士只好多承担一些工作,女校长黄女士更是匆匆投身于此,亲自执灯来巡视宿舍,对于这五十多名年级偏小的女学生来说,学校也不得不采取额外的措施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对于人员的流动管理也更为苛刻和严格。

她从一个走读生,直接变成了寄宿生,这实在是太匪夷所思!当她从校工那里得知,还以为是假的,手里真的拿到通知的时候,脑袋瞬间“嗡”地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