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当王宝钏不再挖野菜(23)(2 / 2)

皇上枕边吹风。

说是怕那些绣娘去了西凉之后,被囚禁在西凉无法回来。

为了大唐的人才,还是不要同意西凉的邀请了。

然后又道,若西凉开出绣娘可为官绣女官的条件,很有可能会引得大唐的绣娘们纷纷前往西凉,此举对大唐危害甚重。

皇上虽然看不起西凉这一个小国,但属于大唐的绣娘们,要是被西凉吸引过去,那不就是说明大唐还没有西凉好么?

这等有可能让大唐颜面扫地的事情,必不可让其发生!

于是绣技前二十的绣娘们都被封了官,成为了即将成立的官绣坊的管事们。

而剩下的数百名绣娘,也全都留名成册,可以在官绣坊统一接活。

针对西凉使臣提出的请求,皇上特意下旨允许大唐与其可流通绣品,相当于是小规模的贸易通道。

听闻旨意,西凉使臣三呼万岁,伏跪于地,献上一匣子珍贵东珠,以贺皇太女册立!

同时还老泪纵横的说起西凉本国的乌雅公主,在听闻大唐皇太女之事后,倍受鼓舞,也愿如当今西凉王顺服于大唐王一般,顺服于皇太女。

这言下之意,便是西凉有意立王女为下一任国王,恳请主国准许。

皇上当场大笑抚掌,下了圣旨一道,御封乌雅公主为王储,待西凉国王退位后,其继位为女王!

此时距离大唐册立皇太女还不足半年,西凉便也跟着出了一个王女,天下女子皆为之侧目。

某些有想法的,便已开始思考自己今后,是否真的只能嫁人度过此生。

就连王金钏和王银钏,都拉着王宝钏感叹过。

若她们再年轻个十岁,估计也会愿意为自己的前程再搏一搏。

可她们都已经是孩子娘了,这些想法也就只能跟最小的妹妹说两句,别的什么也不敢想。

主公还未上位,局势尚未明朗,王宝钏也不敢肯定的告诉两位姐姐以后会更好。

只能笑一笑,加派了人手出去寻找各地的良种。

大唐以农业为重,只一个耕牛的优势,恐无法将李玉婧的地位完全巩固。

王宝钏想着这两年的持续干旱,于是跟主公请示过,派了人去南方寻找优越的稻种,以希日后一年能收两次稻米。

这样即使北方再干旱,也多少能从南方征调些稻米过来。

不提还没有寻到影子的良种,只看官绣坊的成立,却是给了无数女子养家立命的本事。

为了家里能多一份收入,那些本来从小到大没吃过一次饱饭的姑娘,也渐渐的能多吃两口米饭了。

一场绣娘的比赛,却间接的改变了民间女子的待遇,甚至不少本该被溺死或丢弃的女婴,也被留了一命。

再重男轻女的家庭也希望自家的女儿快快长大,学好绣工,将来入官绣坊当个管事,也算是做上女官了。

而西凉使臣得了大唐王的圣旨,那些不同意代战为王储的朝臣,再是不甘心,也只能认了。

毕竟那是他们的主国,他们一个小小的附属国,有什么异议也只能憋着。

更何况代战除了身为女儿身,别的方面也并不比男子差。

想想主国的皇太女,他们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认下了代战为下一代女王。

代战获得了王女之位后,第一件事便是请求与大唐开通贸易。

他们西凉本就不大,国内资源并不丰富。

以往的西凉王只想维持自己国内的安稳,没想过要改变什么。

却没想到自己女儿一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开贸易,西凉王还能说什么?

自己的女儿,自己亲自请主国立的王储,只能听她的意见,顺着她呗。

于是原本是等到薛平贵成了国王才开始与大唐贸易往来的西凉,这一次,更快的打开了国门。

那些来自大唐的丝绸、刺绣、茶叶、瓷器、珠宝,来自西凉的良马、牛羊、皮毛,开始互相流通,慢慢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同年年底,大唐王李释的六胞胎尽数夭折,唯一健康的儿子也因宫人的不尽心而落水身亡。

其在位已有二十四年,膝下仍子嗣凋零。

在整个北域干旱已近一年半时,皇太女李玉婧献上占城稻。

称此稻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可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以解北方干旱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