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拿着钵盂不放。
阿难迦叶说: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如来也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可见在他们的眼里,得到真经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何?简答来说就是白给的东西没人知道珍惜。得让人们付出之后,他们才会珍惜所得到的东西。如果直接把真经传到东土,如来做不到吗?做得到。但是却很可能被东土人民轻视,从而视为邪教啊什么的。但是如来很聪明,使了一个计策,把传经事件策划成一个取经事件。而且是让东方大唐国的皇帝来发起这一事件,这就能确保真经到了东土能够得到重视和传播,是自上而下的传教,而不是自下而上的传教。
)“
事实是这些的:唐僧一众经接引佛祖摆渡过了凌云渡,脱了肉胎,经金顶大仙之路上了灵山,又经重重通报来到大雄宝殿见到真如来。如来款待师徒四人,命阿难、迦叶三藏真经各传几卷给他们。阿难迦叶问四人索要人事,四人不给,于是传了无字真经给四人。这时候阁楼上的燃灯古佛知东土众生愚迷不识无字真经,命白雄尊者施展神通抓破经书,现出白纸。四人大惊,回灵换经,如来遂命阿难迦叶传有字经书给四人。
一、无字真经不是伪经,而是境界高于有字经的真经。阿难迦叶明知唐僧等不识真经而传真经,讽刺含蓄又深刻。
二、唐僧等人可以说到此刻都没有真正开悟
。经文是通过记述佛祖言行而阐释智慧的经典,至高无上的智慧无法通过文字直接传授。
三、古印度供养佛教的礼遇是什么程度呢?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天竺的戒日王笃信佛教,曾多次将全部个人财产布施僧众,只剩一条内裤。对待智慧,是要顶礼膜拜的,这会唐僧的中国人逻辑又上来了:我们跋涉千山万水,历尽八十一难来取经,居然还要给钱?
如来的逻辑:菩提智慧无价,不是要贩卖兜售的东西,岂能轻传?你懂得珍惜么?你知道怎么承受么?
简而言之,我要,你得给我——你有什么资格要?
所以在最后有没有资格承受真经,承受哪个境界的经文上,如来做了最后的考察。结果不甚满意,最后传了有字经文而已,因为唐僧背后的东土民众境界尚在唐僧之下,更不能拿真经去糟蹋。所以最后唐僧刚把经文送回长安就被叫回灵山深造学习了,他还需要长久学习才有可能打破胎中之谜,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论:索要人事是佛祖事先安排的考察手段,目的在于测试唐僧的境界,而非敲诈,佛教重来不差钱。”
)
这六耳猕猴,也是听得仔仔细细的。虽然,他是躲了个天长地久了,但是在外界的发展,他是一直看在眼里的。有他那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特殊技能之后,这就像是现如今的宅男,就算,没有一天出门,但是这通过网络啊!电视啊!广播啊!这天下的信息,天下事也是一样知道的。这六耳猕猴,也没有因为东躲西藏而成为什么消息封闭的角色。所以,他听到了这两个小和尚的谈话之后,是一脸的迷惑。
为什么迷惑呢?因为此时,佛教,虽然有几位大能,但是这是是巅峰实力而已,但是,这佛教的信徒,却是极少的,在民间的受众,也是极少的,这都没有传播佛法的人,又谈何大兴呢?
所以这六耳猕猴,对于这两个和尚,在那里的谈话,也是十分的疑惑,大兴,哪来的“佛教大兴”啊!
顿时,这六耳猕猴,是疑窦丛生,这疑问,激发好奇心,这好奇心,就让这六耳猕猴的注意力,就一直紧紧跟随着这些与佛教相关的人了。
就算是那次佛教的那次秘密会议,由于诸多大能的参加,所下的禁止,让这六耳猕猴,暂时是不能对其施展自己的偷听绝技,也是不敢施展,被人察觉到。但是,这六耳猕猴,在洪荒时期,偷听功法时,磨练的耐性,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花费了一千年,对这与这次会议有关人员的偷听(再是机警谨慎之人,也是有松懈的时候,况且,还有说梦话,这件事),经过一些听来搜集到的细枝末节,整合起来,这六耳猕猴,得出了一个惊天结论,那就是:“取经计划”。
而取经计划中,他是发现了那个真身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看到孙悟空啊!他顿时是心花怒发了。这不就是一个金蝉脱壳的最好的对象嘛?!
所以,从孙悟空诞生之后,这六耳猕猴,就一直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这孙悟空的身上。虽然,这孙悟空还未成才前,他也是有生命威胁的,但是有着佛教中人的暗中保护,也是轮不到这六耳猕猴他出手的。
后来,这孙悟空,要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