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元昊的轮番进攻,范仲淹还是参与他一贯的作战方针——固守。
宋朝的军队尤其善于固守,守的李元昊一点脾气都没有。
泾州成了宋夏两国互相拉锯的地方!
在经过一个月的拉锯之后,宋军与夏军都是疲惫不堪!
特别是范仲淹,他为了鼓舞士气,连续一个月都没有下城楼,一直站在城楼之上。
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反观李元昊,头发越来越秃,后来索性剃了个光头。
这个时候,双方的主帅都知道,谁先泄气谁就输了,所以都在苦苦支撑。
宋军的优势在于有后方有源源不断的补给,甚至朝廷为了练兵。
大后方的所有士兵,都拉到了泾州战场,每几天换防一次。
这样固然是锻炼了士兵的部分能力,看似保持了士兵的体力。
可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大后方士兵伤亡数量,比常年在边疆驻守的老兵要高一倍。
范仲淹及时的制止了一愚蠢的行为,反而还惹怒了朝中的一些官员。
有些官员甚至直接弹劾范仲淹,说他这么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独揽功劳。
还想利用这次战斗,培养自己的势力。
起初赵祯并不相信这个说法,毕竟泾州是范仲淹解的围。
随着弹劾奏本越来越多,赵祯有些坐不住了,亲自派了人去前线探查情况。
一调查,发现范仲淹确实让大后方的部队直接驻扎在城外。
城内除了他后面因为战损补充的新兵之外,全是他从京东路带来的士兵。
宋朝统治者最怕的就是武将独大,到时候又出现黄袍加身的情况。
接连三道圣旨,从京城飞到了泾州。
先是命他即日起进行部队的换防。
第二天,第二道圣旨接踵而至,直接把他降为了副指挥使,等候调遣,军权暂由知州陆郎接管。
陆郎也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水平,表面上自己接管了权力,其实还是听命于范仲淹。
第三天,第三道圣旨紧随其后,当场免去了范仲淹的指挥使职务,调回京师升任枢密副使,相当于是副宰相。
陆郎还是接手了都指挥这一职位,不过朝廷也想到了他不会带兵这一个缺点。
只是命他每五日将守城部队进行换防,直至西夏人退兵。
陆郎送走范仲淹之后,长叹一口气,为了不得罪任何人。
他召集了城外各部队的都指挥进城抽签,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城防。
其实就是轮番刷战功,这些武将的背后都有各方的文人势力支撑着的。
原本坚持不住的李元昊,得知此消息的后,像个孩子一样在营地了跳起了舞蹈。
他命令部队暂时休整七日后,养足精神,再次轮番进攻。
来刷战功的宋朝军队并没有范仲淹带来的士兵卖力,基本上是你只要不爬到墙边,我就不砍你!
连弓箭都是随便乱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不让你靠近就行了!
李元昊却在暗中观察,哪一支军队的态度最消极!
经过几轮的试探后,李元昊开始蓄力了。
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某天,李元昊发现守城的部队是一支姓高的军队。
不由得大笑起来:
“哈哈!天助我也!泾州可夺也!”
在进行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后,李元昊悄悄的派了两支最精锐的部队,趁着大雨,离开了正营。
朝着西门和南门出发!
于此同时,李元昊一声令下,所有的西夏军队发起了不要命的进攻。
这是高姓的军队,是不远万里从福建路赶来的,就是来刷战绩的,再加上雨天疏于观察。
西夏的军队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杀到了城下。
几十个云梯架上了城墙,攻城锤也开始撞击城门北。
宋军一下子就懵了,连忙上前抵抗,除了东门以外,西门和南门的大部分守军也赶去了北门。
就在此刻,埋伏已久的西夏精锐,突然出现在城下,开始通过云梯进行攻城。
等到西门和南门的守卫发现,西夏人大部分人都爬上了城楼。
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两刻钟,西门和南门同时陷落!
这些西夏人不要命的一样朝着北门方向冲去,宋军这才反应了过来,他们是要把主力放进来。
可已经晚了,北门在西夏人不要命的冲锋下,总于是被打开了。
李元昊高举弯刀,带兵杀了进来。
这支军队的高指挥使也是个酒囊饭袋,见到这情形,直接带着亲卫突围到了东门,请求东门外的支援。
东门外的军队反应过来后,也是冲入泾州城。
顿时城里乱成了一锅粥,百姓也跟着遭了殃。
整座城池中火光冲天,黑烟滚滚!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