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闻讯都相继进来了。
“大人,死了,已经死了!”一个捕快上手探着老人的鼻息,然后说道。
“晦气!”刘润恒嫌弃的说道。
周平狠狠的瞪着他。这大宋怪不得会亡,有这种的官员,不亡才怪。
看到周平看自己的眼神不好,刘润恒悻悻的说道:“大人,咱们移步外面吧。”
面上长长的八字眉毛,不由的皱在了一起,知道自己又说错话了,又惹这位钦差大臣的红人厌恶了。
“回头安排把人给安葬了。”周平对着刘润恒说。
“好的,下官回去就安排。”刘润恒点头哈腰的应着。
“继续找,看看还有没有人?”周平吩咐道。
大约一刻钟后,散出去的人都已经回来了,带回来的答案都是没有人。
“这么一群大活人,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刘润恒大声的发问。
“大人,我看这些房子里,家当和锅碗都不在了,这些人应该不是仓促之下走的,会不会是逃难去了?”张捕头小心翼翼的说道。
逃难,这是这片土地的人们,千百年总结出来的,对付灾难最后的无奈选择。
古代逃难的时候会把村里的人分成四支队伍,每个家里都会挑一两个成员到别的组队里。四支队伍会从四个不同的方向逃难。
几年以后只要有一支队伍能回来,那这个村子的香火就不会断。
这是中华大地上的这群人,用着血淋淋的经历总结出来的智慧,也是最无奈,最悲惨的选择。
“周大哥,会不会是像丐帮说的那样?”小五对着周平说道。
周平听小五这么一说,也想起路上遇到过丐帮的人,就曾经说过广南东路的人好多都落草为寇了。
难道这里的人都是落草了吗?那他们在哪里呢?
麻烦事真是一件接着一件啊!
周平等人只能继续走,去别的村落看看是什么情况。
继续向北,连环不绝的山丘仿佛走不到尽头,走了大约小半个时辰,终于又出现了村庄。
远远看去这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家的小村庄。
村庄宁静祥和,周平等人进去最东头的院子,里面空荡荡的,和上一个村子一样,没有人。
众人出来院子准备继续去往第二户人家,刚走出院子就看到迎面走来一大一小两个人。
待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中年男子,身后跟着一个八九岁的少年。两人这时也看到了周平这一群人,明显有种被吓着的感觉。
中年男子,也停下了脚步,眼睛紧紧盯着对面的这一群人,紧紧的抱着手中的陶罐,顺便将身子挡在孩子的前面,仿佛再说:有什么事冲我来,和孩子无关。
身后的少年也不出声,躲在中年男子身后,手紧紧的抓着前面男子的衣服。歪着的脑袋,好奇的盯着这群人。
“兀那小民,还不拜见钦差大人和县令大老爷!”张捕头向着中年男子喝道。
中年男子听到后连忙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双手仍然紧紧抱着陶罐,生怕会被别人抢了似的。
只留下身后独自站立的孩子,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
“老乡快快请起,我们是朝廷派下来帮你们解决旱灾的,老乡不要怕。”周平上前将男子扶起来,温和的说着。
周平离男子近了才发现,一直被男子视为生命的陶罐里,装着半罐子水。
“老乡,怎么称呼你?”周平缓缓的说道。
陈三只觉的眼前这个人的声音,特别好听,特别温暖,就像春天里的太阳照在身上一样暖和,舒坦。
“小人叫陈三!”中年汉子说道。
“皇上知道咱们德庆遭灾了,让我们来,现在我们来了,我们会帮助你的。”周平继续对着陈三说道。
“皇上?皇上老爷也知道我们遭灾了?”陈三不可思议的问道。
“当然,皇上专门派来钦差大臣洪大人,过来振灾。洪大人现在就在赶来的路上,赈灾物质也在路上!”周平解释道?
“皇上还记得我们,皇上记得我们……”陈三犹如魔怔般的重复着。
“老乡,能带我们去你家看看吗?”过了一会,周平说道。
“可以,可以。只是家里寒酸,怕污了贵人的眼。”陈三开口道。
“那就走吧,有啥寒酸不寒酸的,我也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周平大声说着,一点也没有觉的丢人。
于是周平和陈三父子并排走着,边走边聊着家常。身后跟着刘润恒,小五,红姑娘。再后面便是洪三,洪五和县衙的众人。
路上周平也没有问其他的事,也没有聊灾情的事。只是聊聊家常,问问孩子啥的。
很快就到了一座房子前,院子是用石头垒的。
陈三打开大门,将周平请进院子。在周平的示意下,小五,红姑娘和刘润恒跟进院子里,其他人等在家院子外。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