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广南(1 / 2)

周平听着谢方叔的话,疑惑的问出来心中早就好奇的问题。“您在朝中担任何职?”

没想到这个问题问出,场面一下宁静了,谢氏三人像看傻子一样的看着周平,把周平自己都弄的懵了,好像自己问了啥幼稚的问题。

“老夫蒙圣上垂恩,被授参知政事。”谢方叔说道。

……这回惊掉下巴的换成了周平,也许别的官职周平不懂,但是这个恰恰周平知道,参知政事,这可是宋代的副宰相。

如果有一天和你坐在一起聊天的人,突然告诉你,他是国家的副总理,你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周平上辈子,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官职。

“之前不知是谢大人,多有冒犯之处,还请恕罪!”周平连忙起身说道。

他可不想被惦记着秋后算账,谁知道这个参知政事心眼到底大呢还是小呢?

至始至终最淡定的,就是红姑娘。她也不懂什么参知政事,也不管这是多大的官,因为在她的心里在乎的只有周平。也只有周平起身向谢方叔赔罪的时候,她也才站了起来,只是不明白,好好的,周平为啥会认错。

转眼上课时间马上到了,红姑娘拿出专属的小铜锣。“铛,铛……”的声音传荡在义塾的院子里,刚才还在院子里闹腾的孩子们马上都跑回来教室,喧嚣的院子一下子变的宁静起来。

周平回到教室让高年级的孩子领着其他两个年级的孩子继续读书,便又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其实对抗旱灾的手段非常有限。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出现干旱,应该是由于工程建设没有跟上,造成供水不足引起的,可以通过建设水车等水利工程,打井等方式来解决。”

周平接着说道:“现在还不到四月,应该马上组织农民补种抗旱的作物比如豆类和高粱。还有据我所知水稻其实也是可以旱种的,不必一直耕种在水里。大人也可以找人试验或者问问有经验的农民!”

水稻旱作在后世是比较普遍的,典型的就是东北水稻,东北水稻就是旱作,出产的五常大米全国闻名。

这边周平在侃侃而谈,那边的父子也没想到周平会懂这么多。机灵谢柔早已经将周平所说用笔墨抄了下来。

“即使减产没法改变,其实也可以去交趾等地购入粮食,以海上运回。交趾等地因为气候炎热,一年可以耕耘三季。所以那里的粮食价格极其低廉。”周平补充道。

“请先生助我,请先生救我大宋百姓!”谢方叔含泪说道,并且深深的弯腰作揖。

“不可,万万不可,谢公啊,你这是折煞在下了。”周平忙侧过身,让过这个礼说道。

古代尊卑观念本就是深刻,如果让人知道一个地位如此高的长者向你行礼,而你也安然受之,大街上的人唾沫星都能把你淹死。

“其实从长远来说,我们还可以人工的培育抗旱高产水稻。只是这个周期会特别长,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几十年。”周平犹豫着说道。

如果眼前的人能足够重视农业,重视人工培育。那以后大宋的百姓将有数之不尽的粮食。哪怕他没有足够的重视,周平也希望能够在在心理留下一颗种子,有一天能够发芽。

“人工可以培育?”反而是中间的谢恒好奇的问道,显然他对这个更感兴趣。

“可以的,比如在稻田里找到最高产的那株水稻,用它的种子种,来年在再其中找到最高产的,在用它的种子种……如此来回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得到的稻种产量就会特别高。

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充分利用植物的遗传因素。即使现代的植物培育基本原理也是这样的,农业科学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就这么简单也没有多少人去做,因为它太枯燥了,也许你辛苦了几十年也不会成功。

“广南大旱,圣上有意择一忠君能臣代天巡察,抗旱救灾。我希望周先生能从旁协助。”谢方叔对着周平说道。

周平没有说话。

“当然,朝廷也会给周先生相应的身份!”谢方叔补充道。

“钦差大臣是谁?”周平问道。

“新任监察御史洪天锡,刚正不阿,颇得陛下圣宠。他将会代天巡视。” 谢方叔介绍着。

周平此时是万分为难的,拒绝也不是,答应也不是。

估计是看出了周平的为难谢方叔说道:“你不用担心钦差大臣,改天我会专门让你们见一面,放心吧,洪大人这个人是一个难得的好官,也非常乐意提携年轻人。”

“周公子,你不为别的,你也要为广南的百姓想想啊,如果你不如帮他们,他们将会流离失所……”谢柔满脸恐惧的说道,显然她是见过大灾的百姓生活的。

“谢公,此事还请容我考虑一二,一则我一走,这一群孩子们就基本没人管了。再则我也需要见见这位钦差大臣,看看他是否需要我。”周平向谢方叔说道。

谢氏三人很快别告辞离开了。

周平又继续给孩子们上课,思绪却飘到了十万八千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