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上坟——生者的念想,死者的盼望(1 / 3)

钟颖、周岩两人的心都随着老人的喊声抽动了一下,这饱含深情的仪式感,真是让人动容。

在中国北方,很多动情的风俗依然保留着。

像是老人这样的一声呐喊,是对亡者的抚慰,何尝又不是对生者的祝福?

祭祀文化从不单单是什么封建迷信,更多的包含着一代代人对过去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它从来都是厚重又深情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永远的传承下去。

只是愚钝的人们,总是把命运这样玄妙的话题联系到祭祀活动上,把历史厚重的文化扭曲成不接地气的玄学,生生破坏了文化的精髓,拉低了传统的定位。

随着那一声呐喊,周岩向着房屋正堂的方向鞠躬三次,钟颖被感动的掩着嘴巴流泪。

周岩是南方的孩子,他并不知道到老人那一声呐喊的用意,只是在一瞬间感受到某种深沉的崇敬,这深深的鞠躬,或许是对苍天厚土的感恩、或许是对亲人朋友的悼念,总之,鞠躬之后似乎才是仪式的完结。

钟颖流着泪、环顾着院中的一切,那摇摇欲坠的葡萄架、那疯狂生长的柿子树,每一份景象都遥远又熟悉。

她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爸爸、妈妈、哥哥,我回家了,我长大了,你们快看,我真的不是那个不懂事小孩子了。”

周岩替钟颖擦干净泪水,然后随着老人走出了大门。

街头出来了几户人,几个老人远远的看着钟颖,大概都是以前奶奶相熟的老街坊吧!

钟颖冲着他们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钟家孩子返乡的传闻,恐怕很快就要传遍这个村子。

这几年,谁又不是盼着钟颖回来看看呢?

那么好的一家人,这留下的唯一的血脉,早就承载了村子里所有人的祝福。

时间过得可真快,当年哭着服丧的女学生,如今也已经长大了。

老人们叹息着,缅怀着。

钟颖家本来就在村子靠边的街道,三两分钟就走到了田野里。

一阵风来,仿佛撩动了某个风铃。

牵引着钟颖回忆起童年时光里与哥哥在这羊肠小道上追逐打闹的场景。

那时候,两个孩子不知道在这里跌倒过多少次,又因此挨过多少骂。

妈妈总是守在门口,看到两个人回来,就会不满的抱怨,“你们都快成村霸了,谁看见你俩都想躲。”

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又仿佛看到奶奶从小路走过的场景,她佝偻的背影在风中摇曳着,又仿佛高大如参天大树,在父母离开之后的岁月里,庇护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那年钟颖考上了大学,奶奶牵着钟颖的手,也是从这里走到了墓地里,那一路上奶奶开心的念叨着,“你爸以前就后悔自己不好好学习,他最羡慕人家大学生了,以前他刚做生意的时候,有时候累了、喝上几杯酒就会后悔没好好学习。你看你,可算替你爸了了心愿了。咱们家、也算有了个大学生了。”

那天祖孙两人在墓地里坐了很久很久,奶奶说,“儿啊,你看小颖长得多漂亮啊,那眼神跟你一模一样,你好好看看、好好看看,等上了大学回来时间就不多了。”

而那一天,钟颖却一直在心里念叨,“哥,你都要毕业了吧?你要在多好呀,你在哪里,我也会考去哪里。”

同样,也是在这里奶奶送自己登上了去车站的客车,那是钟颖大一报到那一年。

那天,钟颖一直在车上回望着奶奶,那个瘦小的老人,一直挥手、挥手,直到看不见汽车的影子。

那一别,竟然就是永别。

于钟颖而言,这条路,真的承载了太多太多。

那条路几乎贯穿了钟颖工作前的所有岁月,那些所有有关于家与爱的气息,都是顺着这条路蔓延开来,不着痕迹的填满了岁月。

几次看钟颖都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周岩便不再讲话,有些问题,总需要钟颖自己去想明白,有些路,总要自己走完才算到达了终点。

老人自顾自的在前面走着,他背着手、默不作声,周岩不时看看眼前的老人,想着刚才那一声“后继有人”,突然就觉得对方高大又神秘起来。

不觉就走到了墓地。

那片麦田已经种上了桦树,一行一行的小树苗,倒是比之前看起来规整不少。

钟颖忽然站在那里远远的看着,仿佛又陷入了回忆,仿佛在酝酿着情绪。

刚到地头,老人又说道,“孩子那么小,就别带他进去了,我给你们看着。”

老人是好心的提醒,北方的农村有种习俗,就是小孩子不能去坟头、不能去寺庙,说是怕沾染什么不好的东西。

“自己家的孩子啊,老人一定想看看,孩子也不会害怕自家的亲人”,周岩不假思索便回答,一边又看着钟颖的反应,老人不再说话。

钟颖冲着周岩点点头,她也赞同这样的做法。

他觉得爸妈看到周一一定也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