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的王多余内心对自己感到十分奇怪,打坐了二十一天,自己水米未进,为什么一点饥渴的感觉都没有呢?而且感觉到体力充沛,浑身是劲。这难道就是修仙的好处吗?问题这才是自己第二次进入修行状态,就能够有这么明显的效果,太不可思议了。
他又回味了一下打坐的时间,似乎都与七这个数字紧密相关。第一次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持续了七天,第二次是二十一天,那么如果是第三次又会是多少天呢?这次见到师傅必须得问问,以后会不会沉浸于打坐的时间越来越久?如果再次睁眼后,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世界又该怎么办?
王多余一边走一边胡思乱想着,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在大声呼唤着自己,停下脚步转身一看,后面的雷云波和张承志已经被自己甩开很远,两个人站在远处喊着自己。
王多余再次懵逼了,这是什么情况?
等到雷云波两个人气喘吁吁的来到王多余面前时,雷云波两只手扶着自己的膝盖,说道,“老王,你这是想累死我们的节奏。你肯定吃了大力丸啦,我看你是想飞啊!”
王多余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回答道,“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刚才在想事情,没有注意到脚下的速度。”
雷云波一听,感觉到自己有点要疯了,心想你的速度我们一路小跑都跟不上,还好意思说自己没有注意到脚下的速度。气死我了……
一旁的张承志越来越佩服面前的这位处长大人,五十多岁的年纪,长的就像三十左右岁的样子,拥有数不清的财富,竟然还身怀绝技。如果自己不是家传道学,不可能改换门庭,那么他一定要拜眼前这个人为师。
王多余为了照顾其他两个人的情绪,刻意放慢了步伐。其实并非是雷云波和张承志两个人体能差,他们二人那也是身怀古老传承的习武之人,体能要比普通人强过数倍。
所有的原因都在于王多余练习的是修仙之术,不是普通的道法功夫,而王多余本人又是有仙根的人,在修行上可以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一个人拥有先天资质后与普通资质的区别。
因为王多余的表现,三个人边走边开始探讨起修行心得起来。在聊天过程中,王多余感觉到雷云波和张承志二人修习的功法虽然来自于家族古老的传承,但是极有可能练习的不是完整的功法,所以一代不如一代。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
作者认识一位出生于1930年的老中医,医术高超,膝下一子数女。但是儿子生性纨绔,不愿意学习。等到孙子出世后,他已经年逾古稀。身边几个外孙非常想跟其学习医术,但其只遵循旧的习惯传统,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硬等着孙子长大成人继承自己的衣钵,但是孙子也对中医不感兴趣。在其弥留之际,唯一放心不下的事,就是反复叮嘱儿女要把他的行医笔记和医书全部为自己陪葬,不要让任何人看到。
这样的现象都是封建思想导致的,就怕外人强过自己,所以宁可不传,也不能让外人得到传承。
闲话少叙,回归正题。王多余三人边聊边走,王多余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其实三个人修炼的基础功法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在引气练气,如果说区别,那就在于“引气”的方式不同。雷云波和张承志的功法引的是普通人呼吸的气,空气之中的气。而自己引的是灵气,是蕴涵于某些物中的灵气。
在天玑观中,他引的是玉石山中的玉灵之气,刚才在河边引的是蕴藏在地下河中的水灵之气。这可能就是仙法和功法之间的不同之处。普通的气到处都有,吸收在多也不过是强身健体而已。但是灵气不一样,它可以帮助你达到洗髓换骨,净化自身的效果。
一路之上,三个人再次在河边休息的时候,王多余发现自己对河中的水灵之气吸收的非常少了,丹田中的那股气团可以快速的在经脉之中运行,最后又回到丹田之内,除了快速恢复机体疲劳之外,身体在无异样。当他收功后睁开眼时,发现其余二人依然处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中。
王多余看了一下时间,从自己打坐入定之后到收功,只是过去了半个小时。如此看来灵气的吸收和自身的容量有关,达到饱和状态时,灵气就无法进入体内了。也许可以试试养灵诀了,他打开《天玑诀》翻看着关于养灵的修炼之法。发现里面写的第一句话讲的是:“灵生而养。”然后里面记载着一些炼丹的处方和方法,和服用丹药之后的运功行气之法。
王多余有点不解了,灵生而养,灵是什么?是自己丹田内的气吗?既然称之为灵,那必然不普通,算了,还是回头问问师傅再说吧。
看到身边的二人还在打坐之中,王多余脱了衣服,跳入河中,捉了几条大鱼上来,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刮鳞、去内脏,又在河水中清洗干净。用树枝串起来,点了一堆篝火,用树枝搭了个支架,在鱼身上刷上烧烤酱,慢慢的烤了起来。
不一会儿,烤鱼的香气弥漫四周,把雷云波和张承志重新吸引回了现实之中。两个人看着滋滋冒油的鱼身子,感觉到口水一直在嘴里打转,似乎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