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一过就是大年初一了。
从大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
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不过因为徐一的缘故,阮婧他们家并没有在初一的早晨鞭炮齐响,但她听着鞭炮的声音却起了床。
可尽管她起了床,她却没有着急叫醒几个孩子。
她家今天不用拜年,家中有人去世第一年的春节应闭门谢客,不能去亲朋好友家走动或拜年,不然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如果要走亲戚,最好在腊月间走动,也不能去看望别人家生病的老人,从初一到初三都不能出门,不能参加喜事,进行人情来往,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在大喜日子碰到带重孝的人是不吉利的。
并且不仅不能拜年而且还要在大年初一那天你所有的亲戚应该先到你家凭悼。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她这才先提前起床,准备着今天祭拜需要的东西,而家里的几个孩子则还能趁着这个功夫再睡一会,因为再过一会儿,他们想睡也没有什么机会了。
阮婧忙忙碌碌很快门外渐渐就有了脚步声。
她听着门外的声音,这才去卧室里叫醒了几个孩子。
趁着几个孩子洗漱的功夫,她将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顺道布置了起来。
因为是去世过的第一个春节,所以祭祀的物品不能像往年一样带红,上供的筷子也不能用红色的,各式菜肴不能染红,各式过年用的含有红色的糕点都要换成白色的,染色的大枣饽饽,要换成类似馒头的光头饽饽。
当然后一条就不怎么适用于阮婧她们了。
比起夸张的光头饽饽,阮婧还是选择了低调的窝窝头。
因为...
财不外露的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她将将准备好,她家的房门就被敲响了。
她打开门,门外正是林老太太带着林大哥一家人来了,当然...小孩就没带来了。
“来了啊!我这刚刚准备好。”
阮婧笑着把人招呼了进来。
林老太太看着阮婧乐呵呵的说,“那我们来的巧了。”
“可不是嘛,不过看着您精神头大好啊!”
阮婧看着不像前段时虚弱的林老太太说道。
林老太太点了点头,感叹的说,“是啊,可真是多亏了你,不然啊...我就真真是要等死了。”
“娘!”
林大哥听见林老太太这么说,不赞同的看了她一眼。
林老太太笑了笑,“行行行,不说了,不过这事可要放在心上啊!”
“那是当然。”
林大哥理所应当的点头。
她们几个人就这么站在院子里聊了起来,直到徐大宝他们洗漱好过来。
“娘...咱要不先...干正事?”
林大嫂试探的问着。
林老太太回过神,“呀,真的是,差点把正事忘了,行了行了,我们先祭拜,等会再聊吧,我估计...你们家今天应该没几个人来...”
阮婧听了这话也没怎么声音,因为林老太太说的都是大实话,她不觉得徐一其他的亲戚今天会专门来祭拜他,而在这个村里称得上一句亲戚好友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个人。
果然...
直到林老太太他们从安排好祭拜的房间里出来了,她家也再没一个人进去。
等她们出来后,阮婧搬来了几个板凳放在了院子里。
今天日头正好,就是坐在院子里也不会感觉到太冷。
林老太太他们坐好后对着倒水的阮婧招了招手,“别忙活了,来坐会吧,我们也坐会儿就回去了,哦,对了...”
她说着对林大哥招了招手。
林大哥自觉点从兜里掏出了三份分的一模一样多的零碎钱。
林老太太从他手里接过钱来带着递给了眼前排排站的几个孩子。
“压岁钱!”
林老太太一边递给他们,一边挨个摸了摸他们的脑袋。
“娘?”
徐大宝看了眼阮婧。
阮婧点了点头。
看着阮婧点头,徐大宝和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