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几个孩子异口同声。
“诶?诶!新年好...明年见...”
那个女人被阮婧出其不意的反应震惊了一下,她略微有些尴尬的扯了扯嘴角,不等阮婧他们反应,脚底抹油的溜之大吉。
阮婧看着她的背影,有些好笑。
不过她的反应却留在了阮婧的心里。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总觉得不是什么好事...
她心下沉了沉...
不过很快这个念头被她抛到了脑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想再多都没有用,还是随机应变的好。
虽然她这么想着,但还是觉得心里不得劲,不过很快她就没有这个心思继续胡思乱想了...
“娘?”
徐大宝歪了歪头。
阮婧顿了顿,疑惑得看向徐大宝。
徐大宝指了指阮婧身后的大门,“对联...还贴吗?”
对联?
我去...
没时间了...
她猛地回过神来,看了眼时间,只一瞬间,她就开始有些头皮发麻。
要说刚才是时间紧,那么现在就是正儿八经的没有时间了。
她急忙转身进去拿起院里桌子上的对联。
“去,去厨房拿娘做好的浆糊,咱们贴对联!”
说起贴对联,浆糊就是必不可少的,但因为这个年代还没有浆糊买,所以一般家里用的浆糊都是自己做的,同理,他们家的浆糊就是阮婧今早做的了,非常简单,而且不仅简单,它还非常重要,一个对联能否保持多久的时间重要的就是看浆糊的好坏。
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褙裱轴》一章中强调:“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
明人周嘉胄在《装志》“用糊”一节强调,“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表以糊就,胶用善,则灵液清虚;糊用佳,则卷舒温适,调用之宜,妍媸赖”。
装裱用糊,由于地区不同,用料不同,制作方法也各异。
不过阮婧所在的地方,却是以面粉制作的浆糊。
并且因为原材料的缘故,制作浆糊的人家并不多,甚至就算有人家愿意制作,也不会制作很多。
毕竟大多数人宁愿把制作浆糊的面粉省下来多做一个窝窝头也不愿意浪费这个粮食,更多的人家多是多吐两口口水用来粘贴门口的对联。
也是因为这样,常能看到,年还没有过完,很多人家门口的对联就已经没有了踪迹。
制作浆糊。以精粉为佳,因其麸皮少,所制浆糊无杂质。
富强粉也可,但其他等级的面粉,须经细箩筛,去其皮,否则,所制浆糊呈黄色,用其托绫、绢料会呈现出若干小斑点。面粉受潮之后,便失去了应有的黏性,不宜选用。
将1公斤精粉放入饭锅,加入少量的清水,搅拌使面粉充分溶解。
可以逐渐的往里加水,不断搅动,最后打成稀粥状,俗称捣“浆头”。直接放在炉子上加热,火不要太大,用慢火加热,不停的搅动,浆头逐渐开始变稠,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动,一直搅到浆糊变稠、微黄发亮、能拔丝为止,然后用清水养起来备用。
这种制浆方法简单易行,免去了洗粉等许多麻烦。但是,面浆未去筋,黏度大,搅动时需要多用气力才能搅匀。
所以,可以说阮婧可是废了老牛鼻子的力气才制作这么一小罐的浆糊。
徐大宝听了阮婧的话很快的从厨房拿出来了一个小罐子。
等他出来的时候,阮婧已经搬着板凳现在了门外。
“正不正!”
“正!”
“这边呢?!”
“也正!”
...
傍晚,八点刚到,他们一家人坐在房间里,面对着一桌子的美食,各自吞了吞口水。
“开饭!”阮婧一声令下,桌子上的刀光剑影就开始了。
她一个没留神,桌子上的饭菜就肉眼可见的少了一半。
她抽了抽嘴角,她知道他们饭量是不小,但这么大却也是她没见过的。
很快,她的神经就不敢再松懈了,因为...
她眼前的空碟子在告诉她如果不能加紧时间的话,她应该就要饿肚子了...
风卷残云,很快,眼前的饭桌上就是一片狼藉了,阮婧捂了捂还只有五分饱的肚子陷入了沉思...
“我...平时没有给你们吃饱吗?”
她不解的问。
“没有啊!”
三个孩子一同回答道。
哪?
阮婧疑惑的抬眼。
只见徐二宝不好意思的咧了咧嘴巴,“因为...平时...不用我们自己动手啊...”
这样啊...
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