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曲响起, 几秒将观众送入了音乐的旋律之中。
故事的历史位点在上个世纪,所在区域不明。
但是长镜头下俯瞰的光景来看,时代背景很可能是六七十年前。
镜头仿佛定在了某个人的眼睛, 随着他的走动, 画面中出现了旧时代的农村景象。
茅草屋,泥房子,红土地,杂草乱生, 树木也是乱长,七倒八歪的, 好像才经历过一场台风。
这是很多人都没见过的旧时期农村, 尽管到处坐落着茅草屋, 有人活动的痕迹, 周围仍像没被开发过的丛林,地面最多有几条石头随便搭排的小路,人走过去,难免踩到几块泥巴。
场景太鲜活了,特别是音效, 鸟叫、狗嚎、风吹树木、人踩泥地等声音被还原出了真是的人耳听感, 很细很细, 直接就令人身临其境。
这种过于扎实的基础功, 真的叫人惊喜,本来从来没在意过音效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 这部电影的声音好像跟其他电影不一样。
真实又不只是真实而已, 还很好听, 好像本来就是那么好听的。
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仿佛既有经验被唤醒, 忽然间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主视角还在走动, 画面随即定在两扇土黄木门,一只皱黄难看的手出现,推开了木门。
他继续走着,又推开一扇门,在右侧的床上看到了两个孩子。
女人坐在一旁,见他进来,唇角轻勾,露出平淡而略带苦涩的笑容。
他没有说话,视线看向了孩子们。
一个在哭叫,小爪子不知道想抓什么,但什么都抓不到,只能挠着空气。
一个很沉默,眼睛眨了眨,然后好像注意到了旁边小孩的焦虑,他自己坐了起来,视线定在另一个小孩身上,露出大咧咧的笑容,随即竟爬了过去,用他的手抓着对方的手,笑出嘎嘎的脆声。
他好像在哄另一个小孩。
夫妻两人都惊了。
部分观众也跟着惊了。
这么小年纪的孩子,对世界应该毫无认知,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然而这个小孩居然会关心其他小孩。
夫妻两人本来眉头紧皱,看到这一幕,他们看向彼此,面色变化。
“收养下来吧。”
“到底是我们亲戚的孩子。”
几句对话揭露了他们的处境。
普通的农村夫妇,有个孩子,另外还收养了一个远方亲戚的孩子。
丈夫叫胡加成,妻子叫徐妹,他们的孩子叫胡富贵,收养的孩子叫胡平安。
胡富贵和胡平安年龄相差不大,胡平安大胡富贵几个月左右。
两个孩子的性格完全不同。
胡富贵活泼调皮,什么林子都敢闯,性子野得很。
胡平安性格温和,非常细心。
他们一起长大,年龄越大,分歧越大。
徐妹之后就没有其他孩子。
夫妻两人靠干农活,养活四人一家。
然而即使如此,他们也时常吃不饱。
因为这座半岛气候干旱,灌溉条件差,收成差的时候粮食就少,要是不幸碰上暴雨洪水,半年的努力都要付之东流。
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流民,多是逃避战争跑到这里的。
开荒十多年,好像逐渐步入了正轨。
但是他们的基点还是太薄弱了,稍微一个大的台风就可能击垮他们。
胡平安小小年纪就在田野放牛。
身为收养的孩子,他从小就能感觉到叔叔阿姨对他的态度跟胡富贵不一样。
他开始不明白,后来听村里人闲话,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要不是叔叔阿姨收养他,他早就死了。
所以,他很感谢叔叔阿姨,平时也很注意照顾弟弟。
胡加成虽然现是个农民,但是以前读过书,比较有文化,据说还有些成就,但是因为一股意气顶撞了大队长,甩枪子不干跑回农村干农活。
他后来很后悔,因为当农民太苦,阳光太晒,种不完的种子,拉不动的犁。
他有一次干活回来,累得半死不活,跟徐妹诉苦,深夜还在烛火下叹息,他一看到“农”字就眼圈发酸。
三四十岁的大人,在孩子的面前都会表露窝囊。
胡平安看在眼里,也会跟着难受,主动帮叔叔阿姨干活。
但胡富贵没有意识,还是照样子玩,最多是帮忙赶鸭子。
胡平安平时都很听话,直到因为家里没钱,他平时牵的小牛被卖了,那天他哭了很久。他很喜欢那只小牛,其他人调侃那小牛就是他媳妇。
小牛被卖了,他的媳妇没了。
夫妻也不知道他这么喜欢小牛,可是卖了就是卖了。
胡平安仅有的任性被现实击溃,过于懂事的他只好忘记小牛。
前部分剧情剪的很流畅,虽是没什么波折的故事,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