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卷5:推出重奖劳模政策(2 / 3)

泥石流1 真胡严 4542 字 2023-01-12

业的人都知道,纱条的接头工作是门非常精细的技术活。一个完整的接头动作,需要分解为拔管、找头、引纱、套钢丝圈、插管等多个步骤。

上世纪70年代末,全省召开劳模大会。会前,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郑小凤的上报材料半信半疑,“每分钟26个接头,这怎么可能?”于是,省里组成调查组来到6806厂,对郑小凤进行现场测试。

当时的架势非常严肃,都是想看看一个劳模到底合不合格,省里来的工作人员当场拿出了秒表。全厂的工人都围过来了,真是千目所视,紧张得很。

郑小凤一上场,镇定自若下来。26根纱条的接头过程就像魔术一样,一条完整的流水线作业,没有一丝停顿,一气呵成,展示了一分钟接头26根、质量无白点的全省纪录风采。

1980年初,郑小凤来到人员流失严重的布机车间丁班担任轮班长。在工作中,郑小凤探索总结出一套“一停二看三查”巡回法,并手把手地教给组员。一个月下来,提高生产效率达百分之十以上,并在全车间推广。

郑小凤不仅是一位善于思考、爱钻研的轮班长,更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傅”。

六年来,郑小凤先后带出五十多名徒弟,其中三十九人当上了质量标兵、操作能手。

1980年来,郑小凤先后荣获“鞋山湖市好人奖”、 “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当然,她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也离不开当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模范的大氛围和她有个好师傅。也就是当过朱先进师傅的黄红梅。

黄红梅,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劳模,五六十年代的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

1931年出生的黄红梅十三岁进入纱厂做纺织女工。新中国成立,黄红梅迎来人生的转折。

她突然就有了工人当家作主的感觉,干劲也更足了。她要拼命做,报答党,报答祖国。

凭借她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习惯,很快她脱颖而出,当班长了,班长是员工自己选出来的,再也不会看不到太阳了,工作起来,有盼着,有主人的精神,从来不感觉辛苦,她总想自己真是命好,赶上了好时候。

1953年,全国纺织工业部评选劳动模范,那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的劳模,厂长就把黄红梅和她所在的班都报了上去。

当时她还不愿意,问厂长干嘛要报她?

厂长说:全厂你们班好,全班你是业务最好的,照看纱锭数最多的,浪费最少的,等外品最少的都是你,卫生又是第一也是你,当然只能报你。这可是为厂争光,为省争光,为国争光的光荣任务,你们一定行的。

当时黄红梅一人可以照看1000个纱锭而绰绰有余,别人在纺纱机前手忙脚乱,地上线头、棉线乱七八糟,能照看800个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她却可以很悠闲地来回巡检,并把地上弄得干干净净的。

于是黄红梅的成绩就逐级上报,对比下来,她是全厂最快的,也是全省五十多万名纺织工人里技术最好,手脚最快的,最后上报到了纺织部,她也技圧群雄,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劳模。

1953年的夏天,黄红梅第一次进北京参加表彰大会。

那时坐火车去北京,要三天三夜才能到达,中途还要转车。

那是她第一次离开鞋山湖,她放眼车窗之外,盛夏烈日,农民都是打着赤膊在田里劳动,她感觉自己是多么幸运,在车间里风不吹,雨不淋,太阳不晒,和农民伯伯相比,她还谈得上什么辛苦。他在火车上还在琢磨着如何使自已做得更好,做得更快,如何让更多的姐妹提高产量,如何让黄红梅班组培养更多的优秀女工。

那一刻她认为纺纱工的责任真的很重大,她心里暗暗地发誓,要多纺纱,让农民,让天下的人都有衣服穿。”

那次开会她见到了毛伟人,“在中南海的怀仁堂里,伟人像升腾起的太阳扑面而来。”黄红梅回忆说,她当时激动得眼泪直流,嘴里喊着伟人,手在鼓掌。

回来后,她给自已规定,每天都要坚持下班再加班三小时,努力寻找更好更快的操作方法。

转眼,到了1956年1月的一天,她下了夜班在家里睡觉,下午五点钟厂里工会领导把她叫醒,说要她去作报告,黄红梅还奇怪,下午五点钟作什么报告。

她赶到现在的鞋山湖展览中心会议室门口,就看到当时的鞋山湖市市委书记刘方在叫她,“快进来,首长等你好久了!”

她没反应过来,“可能是市总工会的首长吧?”等一进屋她才发现,坐在门对面的是红太阳。

见黄红梅来了,伟人便主动跟黄红梅握手,她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是笑,伟人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黄红梅回答:“我是纺纱工人。”

伟人说:“纺纱工人厉害啊,我们全中国人穿衣服就全靠你们了。”大家都笑了。

黄红梅回忆说,会议室里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