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地下空洞(1 / 2)

李飞凡已经连续不停地走了十几个小时,中途只吃了一点点压缩饼干,现在只能随着众人的步调机械地迈步。

长时间在黑暗中行走,给众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精神上巨大的压力,因为越向下走就离地表越远,找到出口的希望就越渺茫。

平缓地势的及时出现,多少减轻了队伍中的沉闷氛围,每个人的脚步也轻快了不少。

走着走着,李飞凡闻到一股古怪的气味从前面弥漫了过来,有点熟悉但是想不起是什么。

同时他还隐约听到前面似乎有水声,经过几个弯后,那水声大了起来,听上去仿佛万马奔腾一样,似乎附近还有一条大河。

流水声自然也传入众人的耳中,每个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一般情况下,有地下河的地方就会有通往地表的出路。

李飞凡怀着希望继续走,突然,前面的隧道宽阔起来,发现一行人已经来到一个天然的地下洞穴里面。

这个洞穴目测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宽,高度大概有四五米,身后连接着来时的隧道,前方不知道通到什么地方。

这里的地貌倒也印证的方媛媛的说法:高原之下皆为空洞。

学过初中地理的人都知道,高原上这些连绵不断的山脉和高耸入云山峰,是欧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相互碰撞挤压出来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计算出,自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地壳的挤压造成了6000多平方千米的地表损失。

按照物质守恒定律来说,减少的地面面积应该成为高原的地壳厚度。然而经过对比发现,大约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地表损失没起作用,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1995年,一支由加拿大、爱尔兰、中国、法国等国的学者组成的国际联合科学小组进入了高原,运用电磁方法对这里的地壳进行探测。

最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越靠近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电阻率越低,导电性越好。高原100公里深度范围内地壳的电导高达0.3万至2万西门子,是典型稳定大陆地壳的10至100倍。

这说明高原之下并非全是岩石,而是含有一种电阻小的神秘物质,且越往东,这一物质的规模越大。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当中,岩石大多是绝缘体,几乎不导电,具有高导电性的物质常见的有金属、石墨、水等等。

然而勘探表明,高原的地壳之中并没有大规模的金属矿,而且石墨层分布研究结果也否定了这一点。

排除了这两种可能性,那么就只剩下水了。富含矿物质和电解质的水导电率很高,但是,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的水,是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充斥在岩石的缝隙里,而且是分散存在很难大面积的集中,所以导电性不会很高,除非这些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巨型海洋的形式大量汇集。

于是学者们推测,如果高原的地壳之中可以容纳海洋,那么地下必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洞,而且这个巨大的空洞有可能还不会被海水填满,仍存有空气。

这一猜测令地质界更加痴迷,于是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高原布置了大量的地震仪进行探测。

研究人员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监测,记录研究了227次东亚地震数据。根据收集的几亿份资料进行成像,最终确定了一个高原的3D模拟图。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学者惊讶地发现,高原下面的空洞可能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大,甚至它的体积有可能比整个高原还要大。

李飞凡觉得自己现在就是在这个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地下空洞里跋涉,易铭用手电四处探照,想找到地下河的位置,忽然发现手电照到的岩壁上闪闪发光,如同细碎的星辰镶嵌在岩石之中。

大胡子穆克吉突然跑向岩壁,抠下一块反光的岩石,惊呼一声:“刚玉!”

其余人听他说什么刚玉,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见他吃惊的样子有些吓人,以为是又出了什么幺蛾子。

易铭把李飞凡挡在身后,拿出手枪准备射击。苏兰基向前跨出一步护住丽雅,同时将拳剑横在胸前,其他人也呼啦一下全都做出了防御姿态。

这一顿操作反倒把穆克吉弄懵了,吓得声音都抖了:“怎么了?”

李飞凡在易铭身后探头探脑,说出了大家的疑问:“刚玉是什么?”

穆克吉用力扣下一块,凑到易铭的手电附近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刚玉是一种由氧化铝的结晶形成的宝石,主要有三种同质异像变体。刚玉的颜色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可见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所有颜色。”

穆克吉不负地质学者之名,灵魂似乎都被岩壁上的大块矿石吸走了,趴在上面看看这块又敲敲那块,而且一改之前的沉默,开始侃侃而谈,专业词汇一套套地蹦出来。

刚玉形成的条件是高温、富铝、贫硅。

在内生作用中,产于富铝贫硅的岩浆岩和伟晶岩中,与长石、尖晶石等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