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刘大双和陈幺妹等人都是因为年龄偏大,选择了留在舍虎山上种地或搞养殖,没有参加这次改编。
但他们还是忍不住跟着老寨主、已经恢复了道号凌风的赵振中一起来军营,给这些曾经在过去一同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的兄弟们送行。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只要这群子弟兵一旦走上抗日的战场,有许多人可能就再也回不了家乡。
李向北所在的补充团即将加入的国军第102师,原本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主要队伍之一,也是黔军中的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队伍,后来被蒋介石利用在贵州围剿红军之机,将王家烈的几支队伍全部收编为中央军,变相地吞并了黔军。
第102师的师长是柏辉章,贵州遵义人,贵州讲武堂第二期毕业生。王家烈主政贵州时任25军第2师师长,因拥蒋逼王家烈下台有功,所部被改编为中央军第102师。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这次战役被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爆发后,柏辉章率102师进入淞沪战场,前期先后驻扎在江阴、虹桥等地,作为第一线中央军的预备队,待命机动。
刚上战场的102师装备非常差,条件非常艰苦,很多士兵都穿着草鞋。加之原来旧军阀时期,有的黔军部队军纪不严,有不少士兵吸大烟上瘾,肩上一杆钢枪,腰里别杆烟枪,被戏称为“双枪兵”,所以此时的102师也根本不被人看好。
虽然已经被改编为中央军,但他们被称为是“杂牌军里的中央军,中央军里的杂牌军”,编制和武器实际上也是中央军中很差的,战斗力也无法和中央军相提并论。
10月下旬,在第一线作战的中央军伤亡已经非常惨重,102师被编入胡宗南的第17军团。胡宗南得到102师的增援后,竟然将整师分割使用,令其中的607、612两个团分别归属第1军和第8军,而师部和609团作为整个军团的预备队。
胡宗南命令下达后,102师一片哗然和愤怒,但师长柏辉章忍辱负重,严令外调的两个团坚决服从上级指挥。这两个团也没让众人失望,一举渡过苏州河,为第17军团在北岸占领了前进阵地。
师长柏辉章随后又指挥剩下的队伍强渡苏州河,在苏州河南岸成功击退日军,解除了第17军团的侧翼威胁。
被分割的102师以优异的战场表现,令胡宗南也刮目相看,全师随后被整体调入黄杰的第8军,避免了被分割使用的危险。
102师接着在苏州河、大场、罗店等地,先后与日军鏖战肉搏争夺阵地,经过20多日的惨烈拉锯战,使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但102师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全师打得仅剩3000余人,开往陕西整训。
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何应钦是贵州人,在他的关照下,102师避免了被胡宗南吞并的厄运,整体编入第8军后得到了大量德式枪支弹药补充,还装备了一个战防炮连和迫击炮连,又从贵州接受了李向北所在的这个补充团,兵力又达到了7000多人。
李向北所在的补充团并入102师后,师部正式给他们配齐了团长、参谋长和政治处主任。李向北的1营长和张兆龙等人的职务没有变化。
补充团的团长名叫周瑞,贵阳人,原是黔军中的一位营长。参谋长叫何从龙,贵州毕节人,军统培训班毕业生。政治处主任宋俊,贵州遵义人,也是军统培训班的毕业生。
当李向北和张兆龙参加了团长周瑞等三人到任的见面会,经过了一番主动的交流之后,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李向北明显地感觉到了团长周瑞等三人对他和张兆龙的戒备,并从三人盘问他们的一些言辞中,明显感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一种冷膜和不屑。显然,这三人都看不起他们这些当过土匪的人。
但是,紧张的战局根本就没给李向北过多的时间思考,他们还没有喘过气来,随即就奉命从陕西跟随大部队赶赴徐州,参加徐州会战。
黔军出黔抗日之初,由于装备很差,许多士兵甚至大多数时间都是脚穿草鞋行军打仗,故又有“草鞋兵”之称。但是,这些“草鞋兵”却在抗战中很能吃苦,并且作战勇敢,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更显出他们的优势。所以,在随后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战役中,都以极为突出的表现,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02师因为编入了黄杰的第8军后,部队装备上了德式武器,还配置了炮兵,所以让第102师战斗力大增,全师官兵也是士气大振。
李向北和参加了补充团的1500名弟兄,更是充满了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他们都渴望着早日在战场上与小日本鬼子拼杀鏖战。此时他们还不知道,抗战的烽火已经燃烧到了他们的前面,他们马上就会面临一系列与侵略者惨烈交锋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