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来,他感到既幸福快乐,又若有所失。
冬子感到幸福的是遇到了李向东这样一个关心他的生死兄弟,还有冯少聪一家,以及报社的陆凌天叔叔等人,都让他有些舍不得离开。
但冬子却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是不可能跟着李向东一辈子的,他读不了书,考不起陆军讲武学校,这样下去最终将会成为李向东的累赘。
所以,尽管这段时间冬子都在竭尽所能的赚钱,但他仍然觉得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街头听到了征兵处热情洋溢的宣传之后,冬子报名选择参加了护国第二军。
为了防止李向东阻止他,冬子直到开拔前才给李向东留了这张纸条,并将身上的钱几乎全部留给了李向东。
李向东抱着头痛苦地思考了很久,才明白了冬子的一番苦心。冬子的这个选择也像一记重锤一样,将他当头敲醒,他觉得自己也该赶紧投笔从戎,去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啦!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名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它开办于1909年,原是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云南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且被列为三大讲武堂之首。
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留学生任教。
蔡锷就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任协统期间,就曾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秀才出身,师从梁启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后,蔡锷和李根源等人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晚在昆明发动的“重九起义”,就是以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成的起义军。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支援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辛亥革命后,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之后,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吸引了邻省甚至邻国朝鲜、越南的许多有志青年都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
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走出了中共的两位元帅和国共双方数百名将军,其中,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就有数十人,这是后话。
然而,当李向东兴冲冲地去参加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的报考时,却被告知,因武校师生有85%以上的人都编入了护国军,参加此次出滇护国征战,武校暂停报考。
李向东犹如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不仅感到一种失望,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焦急,他今年已经快要到17岁了,虽然重归学堂学到了许多东西,但全家人的深仇大恨还是没法去报,让他感到了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
经过了连续几天的思考之后,李向东下定了决心,他不可能等待讲武学校复课之后再去报考了,决定像冬子一样立即从军。
于是,李向东在下定决心的当晚,就买了一些水果和糕点,鼓起勇气再次敲响了冯少聪家的房门。
李向东向冯少聪叔叔一家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和冬子的谢意,并向他们辞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请求冯少聪帮助自己选择,应该去参加哪一支队伍。
冯少聪一家虽然情感上有些不舍,但却没有感到多少惊讶,因为冯晓君这几天已经知道了李向东的烦恼和焦急,并已经告诉了她的父母双亲。
冯晓君虽然在内心深处已经爱上了李向东,但她也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少女,更理解他的志向和烦恼,自然不会阻拦他从军的选择,所以她主动提前就向父亲说了李向东的想法,希望父亲能够再帮帮李向东。
冯少聪一脸平静地听着李向东的诉说,他其实早就已经看出李向东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年郎,他现在的烦恼和焦急不仅反映了他渴望报仇的心态,还有他的理想和追求,处在像李向东这样的年龄,谁能够安于现状呢?何况,他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青春年少啊。
待李向东说完后,冯少聪微笑着安慰他道:“向东,你不必这么烦恼,你今晚回去再好好思考一下吧,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要从军了,明天下午放学后直接来找我,我带你去昆明医院看一个人,他一定会收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