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平淡的日子(1 / 1)

深夜煮粥 浅色枫 1483 字 2023-01-05

一晃眼已是过了几个年头,陶清月已是一个30好几的妇女。也不继续在医馆做活为了营生了。陶清月已经在京城买下了一个怡静的小院子。虽说不怎么大,但是就她和孩子两人也是够住的了的。说起孩子,这孩子是因为陶清月一直未曾婚配,邻居几个实在看不下去,担心陶清月老了之后没人给她养老送终。合起伙来一起说服她去领养的。孩子已经到了六岁的年龄,已经记事情了,便知道这养母便是自己这辈子需要孝敬的人。

“你要跟我姓陶,既是个六岁的小男娃。那就叫陶玉辰吧!”小娃娃得知自己有了名字,便开开心心的抱着陶清月,乐得合不拢嘴。

陶清月,现在在京城开了一个小小的布庄。每日就带着孩子在店铺里边,绣花织布做绣品。日子过的不算清贫,也算是过得去。陶清月想着孩子六岁也该送去启蒙了,总不能以后做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吧?想着想着也就把这孩子送到了周围的私塾里边去启蒙。

陶清月不知道束脩六礼需要准备什么。到处处去向邻居打听询问。询问过了才知道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老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子对老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原来只是一些酒和肉干就可以了。陶清月这么想着觉得还是挺容易的。

这四场考试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考试的读书人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童试就相当于一个小考。

在考童生成为秀才之前,家里就开始花钱了。拿比较便宜的私塾来说,一般孩子至少需要念三年书才能参加童试,一年学费是六两银子,总共需要十八两银子。

实际上,科举考试的流程相当复杂,先后要参加院试(也称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过程。

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六种东西才是送给先生的礼物。

院试每年举行一届,又细分为县试和府试两个阶段,春季和秋季各考一次,县试属于院试的预备考试,由知县主持,府试属于第二场正式考试,由知府主持。

凡是一个地区的读书人,不分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院试,考试合格者在身份上就是秀才,如果不想继续考试,可以回乡做私塾先生,但没有进入仕途的资格。

秀才如果继续想晋升,就可以参加下一个考试,即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届,时间选在农历的金秋八月,地点在省城,由皇帝钦定的省级最高长官来主持和监考。乡试合格者,在身份上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人,也就拥有了进入仕途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可以参加下一个级别的考试——会试。

会试时间安排在春季进行,每隔三年在京城举办一届,监考者是礼部尚书,即现在的教育部和文化部部长。参加会试成绩合格者,在身份上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

殿试也是每隔三年举办一届,安排在皇宫进行,由皇帝亲自监考,甚至亲自阅卷。殿试成绩合格者,在身份上就是进士,每届殿试录取的进士有多有少,从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进士的前三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可以看出,举人是从全省的秀才中选拔出来的中等人才,如果考中举人的话,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

举人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分水岭,举人之下,常被戏称为“穷酸秀才”,但举人之上,则拥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等于让家族实现了阶层的跃升,没有人再敢随意嘲笑举人,拥有举人身份,完全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距离飞黄腾达不远了。

了解到了这些之后,陶清月才觉得,原来考试如此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