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民国(3 / 4)

上,做过“瞎事儿”,

便彻底将“白瞎子”的称号,甩进了伏桐河。

但三家营的乡地却不止一个,李姓和郭姓各有一个。

自从韩皮匠买下李长盛抛卖的田地后,韩皮匠变成了韩姓人的第一个乡地。

李家在营里田地最多,李太栓在世的时候,

虽然他只承担李氏一族的包收垫款,但也基本上不收欠税族人的利息。

但自从李长盛做乡地后,便开始有了垫款利息的做法。

除了李家外,三家营里再没有超过两犋牛田产的大财东。

郭修平有了功名之后,官府便强制把豁免了的郭家赋税,飞洒到营里其他花户头上;

郭敬祖便在全族公议后,每年用祠堂公地的租粮,

垫付了一半的田赋,乡地一职也交给族人担任。

郭家卖了祖田后,这个规矩也没有改,

祠堂公产垫支田赋税款的做法,便一直就延续了下来。

人人心里都有杆秤!

郭家和李家在三家营老百姓心中的分量,老百姓嘴上不说心里都掂量的出来。

郭修安最后还是接受了东乡乡董的任命。

三家营原来的三个乡地李长盛、韩皮匠,还有郭敬裕的儿子郭修顺,也被正式任命为村正。

郭修安把胡知事安排的差事,交给了三个村正去办;

他自己便开始筹划,乡公所和三家营新式小学的建设。

第二年上忙结束的时候,三个村正利利索索的把收上来的田赋烟税,交到郭修安手上。

郭修安看了看账册,皱着眉头问:”你们是不是暗地里加了码?“

李长盛摇摇头说:“今年的田赋是罗圈腿加外八字走路——里外都拐!”

郭修安问咋个里外拐法。

李长盛说:“先说里拐:前清的田赋是按照银两算的,

民国的田赋是按照大洋算的,一两银子兑一块半大洋;

老百姓没银子没大洋,只能缴铜钱;

但今年铜钱又贱了,四千文铜钱才兑一两银子,吃亏的还是咱老百姓!”

韩皮匠问那外拐是什么。

李长盛说:“以前一两田赋满打满算,也就缴一两三分银子。

今年开始,一两田赋要征两块三个大洋,

外加两毛的差徭,比去年涨了两成多!

这就是外拐!”

郭修安根据李长盛说的,又核对了一遍钱账,他发现还是多了不少税钱。

李长盛说:“官府不禁烟,老百姓感恩戴德都主动缴烟税,剩下的就是加征的烟税……”

韩皮匠赶紧继续岔开话:

“建了新学校,韩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去念书了?”

郭修安说:“咱们建好了学校,县里就派先生来;

只要是东乡的娃娃都可以来读书,女娃娃愿意来的也能读!”

李长盛问女娃娃读书是不是乱了纲常。

郭修安说:“跟县署不禁烟相比,女娃娃读书不算乱纲常!”

李长盛又说这么多税钱,放在三家营里不安全,要赶紧缴到县上。

等郭修安清点好账目,李长盛又说:

“要是没有县署的胡知事,咱也没有这么多大洋建学校、盖公所,

是不是要单独给胡知事,表示一下咱儿的心意?”

郭修安看了看韩皮匠,韩皮匠说多少是个意思也好。

郭修安从四成的钱堆里拔出几吊钱问:“够吗?”

李长盛和韩皮匠赶紧说:“足多不少!”

郭修安说:“你俩现在就一起去县里缴!”

李长盛和韩皮匠到了县知事公署,直接把税捐交到了胡知事手里。

胡知事:“郭乡董真不愧是伏阳县最有名望的乡贤,

这么快就收齐了不说,还多缴了这么多?”

李长盛说:“胡大人,郭乡董忙着准备盖乡公所,派我们两个三家营的村正来交差。

郭乡董说,大人您为三家营积德行善,辛苦的很!

以后日子长着呢,这次我们就少留一点,剩下的都给大人您送过来了。

我们就不去门房交差了,你给我们回个字就行!”

胡知事心花怒放的连连点头:

“东乡有你们几位贤达主事,我就放心了!

税课那边也是自己人,这就叫进来给你们立个字据凭证!

民国了嘛,咱们更要照章办事!”

交了差出了公署的大门,韩皮匠对李长盛说:

“三家营人人都说我是‘活屁股蛋儿’,我看你李村正的屁股,都活到**儿里去了!”

李长盛不气也不恼,他晃了晃口袋里那几吊钱,对韩皮匠说:

“我今天高兴,就随你耍嘴皮子!

你要是再骂我,这些钱就没你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