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巨镇 (2)(2 / 3)

抬你,是你抗捐也帮了十家镇的大忙!

这次洋捐,十家镇被摊派了一万两千六百多两银子!

如果不是你,我哪有闲功夫到你这儿来喝茶,早就焦头烂额的去筹银子去了!”

郭修安怔了怔的问:

“十家镇没有搅进拳乱,这次洋捐十家镇头怎么会摊这么多?”

余久堂摇摇头说:

“哪次捐税摊派,十家镇能少的了?

在官老爷眼里,咱十家镇就是唐僧肉,碰到机会能多吃一口,就不会少啃一个牙印!”

郭修安说:“要谢你就谢老百姓,您下回下乡收高粱,多加三分价中不中?”

余久堂哈哈大笑说:

“就冲你这句话,今年三家营的高粱,我加五分价!”

郭修安问余久堂镇上酒行生意怎么样。

余久堂说:“十家镇只要码头红火,哪行生意都赚钱!

要是码头上没有船,哪家的生意都吃风屙屁!

郭老弟你出去看看,现在满街的铺子,生意都是老娘舅过生日——一年不胜一年!

酒行还不是一个熊样!”

余久堂自知失言,打住话头说:

“不说这些丧气话了!你这一年半载难得来镇上一趟,今黑儿我请客,咱俩好好喝两盅儿!”

郭修安说:“余大哥您平时没少照顾郭家这小店,今天你登门又是客,自然是我做东!”

余久堂不高兴了:“到了镇上你就听我的,想吃点啥、喝点啥直接说,算我犒劳犒劳你!”

郭修安说:“那我就不客气了!

——来十家镇当然是吃您余记的刀削面,喝你余家的永隆统老酒了!”

“那就去我的酒馆,吃羊肉刀削、喝永隆陈酿!”余久堂爽快的说。

说起酿酒,在豫西南酿酒行业可谓源远流长!好酒佳酿就像天上的繁星,名目繁多而且层出不穷!

而豫省的酒文化更是礼仪纷多,祝酒辞、敬酒话、劝酒令五花八门!外地人到了豫省,不把你喝趴下,主人就会觉得没有招待好,是及其丢面子的事情。

十家镇也出好酒,尤其以十家老酒最为有名!

十家老酒,天长地久!

这就话自然也不是吹的!

相传酿酒鼻祖仪狄,因酒获罪被放逐中原。

他行至伏桐河畔,口渴难耐而汲河水饮之,顿觉甘冽清润。

仪荻饮罢,连说伏桐之水实属难得的酿酒上品,不用来酿酒实在是太可惜了。

仪狄于是就在河边取水酿酒,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方成!

酒酿好后,开坛酒香十里,十家老酒自快声名远播!

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兴兵复汉的时候,因羽翼未丰而屡遭败绩。

有一次刘秀又吃了败仗,被王莽追撵的连军旗都跑丢了!

狼狈不堪的刘秀路过十家店,饥渴难耐在刘记酒家打尖。

店主盛情,捧出陈酿的老酒殷勤招待他。

一坛酒下肚,刘秀疲态顿消,豪情立涨!

他当场借下了酒家的“刘”字酒旗,作为帅旗,然后在十家店招兵买马,重整部众!

在这群十家部众的支持下,刘秀彻底翻了身,最终打败了王莽,夺得天下。

庆功宴上,刘秀感慨万千!

若不是当年借酒壮胆、豪情借旗,他今日怎么可能蟒袍加身、坐拥天下?

看来酒能坏事也能成事,刘记酒家当记头功!

光武帝便御赐刘记酒家为“赊旗酒家”,封店中老酒为“赊店老酒”,并荣登宫廷成了光武帝的“御酒”!

十家店的酿酒作坊和酒家,自此便驰名天下。

千余年间,十家店屡屡焚于战火,刘记酒家早已不复存在,但酿酒这一行当却经久未衰。

随着十家镇的商贸繁盛,酿酒行也成为仅次于茶行的第二大行当。

鼎盛时期有三十多家酒坊和酒家,有“永隆”“正兴”、“红坛”“玉泉”等数十个牌号。

镇上每年酿酒数十万斤,远销豫、晋、陕、冀、楚、湘、越、桂等数十省。

余久堂祖辈在十家镇经营酒坊和酒家。十家老酒数余家酒坊最佳!

余家酿的酒

“晶莹剔透琥珀色,窖藏池酿一径香。

味若幽兰晨花露,杯空酒余香绕梁。”

更有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饮后赞道:“开坛十里香,醉煞过街人!”

余家的酒是十家镇商贾迎来送往、聚宾宴客的首选。

而永隆酒家更是日日高朋满座,夜夜觥筹交错,生意兴隆不衰!

郭修安和余久堂正要出门,郭治清却带着一个掌柜模样的人走了进来。

余久堂一眼便认出来人姓马,是山西会馆的执事。

两人连忙起身寒暄。

寒暄完,马执事说他有要事禀告郭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