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的大殿里,冯太后正在一丝不苟的翻阅着审案记录。翡翠嬷嬷侍立在一旁。
下面的冯志兰,跪的哆哆嗦嗦。她这会儿已经不想着自己的工费报销了。就想着能够顺利的度过这一关。
希望自己不是特别成功的审刺客的事件能够将功折罪。
当冯志兰跪腿脚酸麻的时候,太后终于开口了:
“能把这个人的嘴撬开,你也算是功劳一件了。”声音不带任何的感情。
“太后谬赞,为太后分忧是臣女该做的。”冯志兰不敢翘尾巴。
“哼,你也知道该做。我倒要说说你,你好歹也是冯家的人,将门之后,从小也是舞刀弄枪长大的。”
“我跟你祖父给你请的都是上好的师傅,你倒好,进了慎刑司就,那怂包样!是让你去审人,不是让你去当犯人!”
“冯家的人就算是去当犯人也不该那样啊!”冯娇劈头盖脸的骂起来。
“是,太后教训的是,侄女都记下了!”此刻的冯志兰,只想这件事情赶快揭过去。
“你记下有什么用,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哆嗦还是吐。能有什么用?”
“要是赏你一顿板子能治好你,我也就赏了!”冯皎气愤的说。
“姑母息怒,姑母息怒,侄女定当回去好好克服,保证下次绝不这样。姑母给我一次机会”冯志兰着急起来。
“看在你将功赎罪的份上,先给你一次机会。你也累了,早些回去,好好休息吧!”冯皎态度缓和了下开口,打发了冯志兰。
志兰欣喜若狂,保住了小命!
这边太后虽说有了供词,却无法得到证人的指证,有点沮丧。
但是,至少证明了自己的猜想。和自己作对的人,就是梅家父女。
为了后宫和前朝的和谐稳定,这案子很快就结案了。
老太监,无意犯错。拿了不卫生的托盘。导致德妃一直高烧。
老太监和他的徒弟小夏子,均已服诛。算是给王家一个交代。
然而,冯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又发挥了自己的本能!
冯皎让太师和左相都大概知道了两份口供的大致内容。
于是左相和王太师感恩戴德不约而同要以太后马首是瞻。
这一波冯太后还是有的赚!至于小皇帝那里,他既不相信事情是慧嫔干的,也不相信事情是兵部尚书干的。
因为证人都死了!死无对证么!
都是他的股肱之臣。他怀疑有第三方势力,但因为线索都断了,也只能压了下去。
冯太后还物尽其用。把那投诚的刺客按照志兰先前的要求伪装成自杀。但是没有放人家自由。转头拎进了冯家的暗卫队,现在他叫冯十八。
身手这么好的人杀了可惜,肥水不流外人田。
德妃,在知道那两份口供之后,毫不犹豫的相信了动手的人是淑妃。为什么?那就是证据加女人的第六感!
此时她对淑妃是咬牙切齿。差点就莫名其妙栽在她手里,能不恨么。
而同样作为女人的慧嫔,知道了事情之后,同样非常肯定自己的敌人就是淑妃!于是她也默默的把矛头指向了淑妃。
差点祸从天降,没了小命。这个仇怎能不报?
而梅家父女因为这一次的结案,恼羞成怒。努力策划了这样一场事件,安排上了一个优秀的暗卫却毫无结果,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整件事情也算是尘埃落定。
病榻上的冯老头听到冯志兰对整个案件的汇报之后,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几个月来,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效果了。他的病也慢慢的见了起色,心情也越来越好。
然而淑妃这边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整日和皇帝腻在一起,得了空就开始关心皇长子如同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
为他准备好亲手所做的衣物。送去自己亲自挑选的玩具。
可忙坏了伺候的人,他们可不敢替皇长子拒绝淑妃的好意,只能收了。再绞尽脑汁核查有没有问题。
又不能扔一边不给皇长子用,皇帝问起来不好交代。
某一日淑妃照例陪着皇帝去看皇长子,不过她却抹起了眼泪。
“爱妃有什么不舒服吗?怎么哭了”小皇帝紧张道。
“陛下,臣妾没有不舒服,只是心疼皇长子”淑妃边抹着泪边说。
”他好好的,有什么需要心疼的?”小皇帝不解的问道。
“陛下,这会儿德妃娘娘刚刚大病,太医都说了要至少三年才能恢复呢!这么小的孩子跟着大病好的人肯定会过了病气的呀,他怎么受得了?”
说着淑妃又拿帕子擦起了眼泪。
小皇帝瞬间觉得有道理。还是淑妃心疼这个孩子啊,想的周到。宫里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像自己提过这种建议。
“那就让他留在母后的身边吧!”小皇帝考虑着。
“陛下,太后娘娘已经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