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原府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还抽调队伍离开济原府,非常不合常理。
但是很快,他就从宁王府那边传来的消息得知其中的内情,他知道凉州通原府与胡人的战况已经到了非常紧急的时刻,而且通原府在胡人的猛攻之下,局势越来越不利,很可能面临这失守的危险。
另外安原府已经失守,凉州总督府这才不得不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调走济原府的守备军赶去增援,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刘文广对于这种做法也为之不齿,冷笑之余也有些叹息,曾经雄霸一方的凉州李家现在却变得四面皆敌,首尾难顾。
不过他出于谨慎,还是派出哨骑将这个消息通知了前方不断推进的两位副将,让他们注意探查周围的情况,并保持两队的距离,适当相互靠近,已做防范。
连续不断的推进,并州军的两路人马已经距离济原城只有两百多里了,在得到统帅刘文广的传信之后,两位副将皆有些不以为然。
济原府增援凉州城,跟他们没太大关系,反而对他们下一步的行军更加的有利。
不过,他们对于刘文广的军令也不怠慢,各自带领队伍靠近,将双方的距离缩短到二十里左右,并且每日都会派出哨骑相互传信。
接下来的两日,前行的两支队伍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依旧跟之前一样平静无比,可是两支队伍却遇到了一个小问题。
一条河出现在了两支队伍的中间,这条河并不大,在济原府却非常的出名,当地人叫这条河为济水河。
济水河的流向自西北流向东南,济水河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条河贯穿于整个济原府,而且从来没有干枯过。
即便是在枯水期的时候,济水河的河水几乎变成了一道道小溪,但它依旧流淌不息。滋养着整个济原府,当地的百姓将这条河奉为母亲河。
现在春夏之交,济水河的水量也开始渐渐增大,最浅的地方已经没过了大人的膝盖,最深的地方已经达到一丈多深了。
济水河的两岸,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由于靠近济水河,水量充沛,两岸的村镇都比较富足,这也是刘文广兵分两路前进的用意所在。
而两支队伍相隔二十多里前行,行军路线刚好位于济水河的两岸,刚开始这个策略并没有什么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