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29年爱德温.哈勃发现了“红移现象”,证明了宇宙正在膨胀,远处的星体正在不断的远离我们。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充斥着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又被称为“遗留辐射”,它很好的解释了宇宙逐渐冷却,波长和能量成反比,随着宇宙的膨胀,能量越来越弱。这两个理论很好的论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而大约在一百三十六亿年前,宇宙由一个密度和质量极高的奇点处发生了大爆炸。在开始时,只有基本粒子,随着爆炸后的温度逐渐冷却,能量逐渐转换成为了物质,并构成了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气体星云。
这些长达数光年的气体星云一直在宇宙中安静的漂浮着,直到四十六亿年前,星云内部开始坍缩,形成了一片高密度区域。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不断的旋转收缩,最终形成了我们的太阳。
高密度的太阳温度和压力不断上升,于是氢原子被点燃,引发了核聚变,其中表面的温度达到了6000K,中心的温度更是达到了1500万K,所产生的热核辐射以光速到达地球,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被称为一天文单位,约为一亿五千万公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八分钟。
如今在太阳上一块名为AR2976的黑子区域活动异常活跃,该区域的面积是地球的约1.5倍,其耀斑爆发等级是有记录的磁爆等级X的5倍以上,翻腾的日冕在氢元素和氦元素的海洋里翻腾,增强型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不断向外抛射的日冕物质,以光速向整个太阳系传播。
而在环绕太阳的第三个行星轨道中,一颗蓝色的行星正在由西向东自转着,它的体积是太阳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质量只占太阳系质量的千分之1.26,它是那么的娇柔与美丽,仿佛漆黑宇宙中的一颗易碎的蓝色玻璃珠。
11月20日,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某地,“夸父一号”太阳综合性探测卫星观测到了AR2976的信息,其担任着“一磁俩暴”中关于耀斑活动异常的任务。卫星装备的X成像仪清晰的拍摄了该区域。
华夏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里,J博士正在紧张地工作着,研究员们都在忙忙碌碌地互相奔走。
他们刚刚收到了一份有关太阳黑子区域活动异常的报告。
负责观测与研究的研究员J博士首先接收到了数据,刚开始他以为只是计算机错误:
“今天的观测值班员是谁,这数据出错了吧,怎么可能那么高,超过10Sv/H就是警戒值了,这已经达到了100Sv/H了,而且只是现在的数据,未来24小时以内磁爆辐射还会持续增强,他的峰值到底是多少?”
“不会错的J博士,我已经和登封天文台、余山天文台以及拉萨天文台的同事都电话确认反复比对过了,数据都是一模一样的。”
随着海量的数据不断的传来,他反复的研究并计算其辐射等级以及强度,看着像魔鬼一样波动的峰值曲线一次又一次突破限制值,他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通过计算得出了该次磁爆的峰值,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快,召集所有人立刻马上到会议室里集合。”
1859年所发生的“卡灵顿”事件是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惨烈的一次太阳风暴,其造成了严重的地磁扰动,大面积的地面通讯设备中断以及用电设备的起火。
而这次风暴等级是“卡灵顿”事件的数十倍不止。
而且经过集体研究表明,如此强的电离辐射,其中的高频电磁波伽马和贝塔射线强的惊人。这两种射线穿透性极强,可以从分子层面上破坏DNA结构,使其发生不可逆的断裂,其破坏程度比目前已知核辐射要强上数倍。
目前,一般的辐射只能穿透金属物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即可挡住。而这一次灾难性的电磁辐射,将可以穿透地下数百米的防核掩体。目前尚未得知地球上最深的掩体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次灾难下对生物体的破坏究竟有多大,就当前的数据来看,就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而言,这是一次不亚于恐龙灭绝的世界性大灾难。
并且第一波冲击在大概24小时以后,持续时间未知,目前可行性的防御手段未知。
随着研究报告的证实,会议室里面已经没人说话了,J博士瘫倒在座椅上面如死灰,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整个研究室里一片死寂,连水杯倒了都无人扶起。
在地球形成的46亿年间,可能发生过类似灾难,地球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是距离今天4.4亿年前的奥陶纪大灭绝,由于地球初期的臭氧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海水可以隔绝太阳的紫外线。因此,那个时期大部分的生物都生活在了海里,由于全球气温变冷,海水大面积的被冰封,大约百分之85的生物都被灭绝,幸存的动物转移到了地面。
而最近的一次大灭绝就是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大灭绝,最主流的说法就是陨石撞击地球,大量的灰尘和气体飞入了大气层,导致太阳光无法照射到地面,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基本消失,只剩下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