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的望春楼,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不少的文人才子,聚集在堂中,对着墙上挂着的诗文低声吟诵。
有的摇头晃脑。
有的闭眼故作沉迷。
“此诗一出,今年不知哪位才子敢与之争锋啊?”
“对啊!过几天的秋阳诗会,真让人期待了起来。”
“不知这次的梦得先生是哪位?”
…….
楼上房中。
满桌宴席,精细绝美。
夏蝉不知去了哪处,只有胡妈妈站在一旁听候吩咐。
顾安一如既往趴在床上。
“秦兄,身体不适,只能这样,还望莫见怪。”
“顾兄言重了,你的事迹,在下也有听说。为了百姓国事,不畏生死,仗义执言,着实佩服。”秦应宏拱手说道。
“顾兄,那楼下可是你的新作?”
接到顾安的请帖后,荣王世子秦应宏刚到傍晚就兴冲冲的来了望春楼,看到堂中挂着的诗文,他驻足了好一会了,瞧着落款心中便明了。
“也是故人所作,只是借用一番。”
“顾兄又自作谦虚了,此前众人只说悲秋,说那心上愁。”
“顾兄另辟蹊径,言秋之美好,真是难能可贵。诗句之中我言二字更是精妙之极,胸中豁达,不可言喻。”
《秋词》,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让人钦佩的是,《秋词》还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自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在《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
悲,便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如陶渊明的“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唐朝宰相苏頲的“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等,比比皆是……
但《秋词》开篇却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了一种激越向上。
“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是一种自信,此时刘禹锡虽是不幸被贬的,但他阔大非凡的胸襟和自信,溶解了这种不幸。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抓住秋天一鹤凌云,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凌云的鹤,载着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鹤是孤独的,然而却呈现出来了非凡气势。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
这样的诗,也绝非什么悲凉。
让秦应宏受惊也是正常的。
顾安顿时沉默。
我知道你很吃惊,我当年也是这样的。
但这真不是我写的啊,是我抄的啊,你在脑补什么东西啊?
但偏偏顾安还不能解释。
“还是先不说诗文了,今日邀请勤秦兄来,主要品尝这些菜式的。”顾安用手指了指桌上的菜式。
“望春楼的菜我都吃过了,我们还是聊那诗文有意思些。”
站着在一旁的王妈妈有些神色困窘。
“先尝尝再说!”
秦应宏看着桌上的菜式,有些摸不透顾安话里的意思,疑惑地提起了筷子。
“这个溜鸭条好鲜美!”
“这个攒丝翅子也是!”
“这个也是……”
一时间秦应宏下筷如风,直到实在有些吃不下了,才停了下来。
秦应宏摸了摸肚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讪笑道。
“顾兄,在下有些失态了,还请多担待。”
“不必在意那些繁文缛节,秦兄如此,不正好说明这望春楼的菜式味道与以往不同。”
“确实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秦应宏说完对一旁胡妈妈郑重拱了拱手。
“胡妈妈,我收回之前的话。”
看着世子殿下对自己如此言语矜重,胡妈妈顿时就慌了神。
这么多年,望春楼能在京城站住脚,都是她舍得银子和身子换来的,四处求人,低声下气。
“世子殿下言重了,如果口味合您心意,以后常来照顾生意就好。”
顾安看着秦应宏,心中想道。
这世子殿下果然如他打听到的消息一样,是个言行正直,心胸宽广之人,试试和他接触一番看看。
“胡妈妈,这些菜式着实美味,不知是用了什么法子?”
“这个我不能多说,您可以问问顾公子。”
本来这应该算是商业秘密,但今日顾安突然设宴邀请,而且还是胡妈妈亲自伺候,让秦应宏感觉出了不简单,所以故意提了出来。
“秦兄尝出来了?”
“这些菜式用的应该是朝廷新发卖的精盐,但是我府上用的也是精盐,为何却不如这般美味?”秦应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秦兄,其实今天我邀请你来,是有事相求。”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