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鉴山想想说:“陛下,鞑子这边能不战就不战,但是要表现出我们战的决心。”
“怎么说?”
“首先,可让段大帅驰援辽阳,但是要小心鞑子的围点打援之计。第二,辽阳周边百姓全部撤入军堡。第三,骑兵大营北上,第四,陛下可派使节送回老贼头颅,但是要斥责现在鞑子的大汗无故兴师。“
隆武帝问道:”骑兵营可堪一战吗?“
林鉴山看着隆武帝期待的眼神:“陛下,骑兵营别说鞑子了,就是现在和鞑靼打,我们胜算也只有五五开。”
想到之前让林鉴山练兵,林鉴山说的训练骑兵时间,隆武帝知道自己太心急了:“罢了,也只能如此了,内阁商议一下具体方案,然后用圣旨发出去,礼部对于出使的人员用心挑选,既不能落了我大周的威风,也要安抚住鞑子。定远侯整兵出发吧,非不得已不得和鞑子战斗。”
“诺。”
林鉴山说:“陛下,臣还以为为了体现我们的决心,陛下可发一份告示,斥责鞑子年年入侵大周,号召大周百姓团结起来,一起抵御外侮。另外臣出兵前,可以安排一次阅兵,给百姓体现我大周军人的勇武,同时故意给鞑子的内应看到我大周团结一心状态,鞑子若有所顾忌,必然给辽东我军减轻负担,也能增加我军士气。”
隆武帝眼睛一亮,正要同意,礼部尚书出列道:“不可不可,鞑子入侵,此乃朝廷大事,岂是下面什么都不懂的百姓能讨论的?要是被有心人利用,可能造成祸乱啊。”
“孔大人,百姓是我大周的百姓,面对外族入侵,他们必然是站在朝廷这边的,如果我们瞒着他们信息,反而百姓会胡乱猜测,反而造成更多的虚假信息误导百姓感官。这个时候,朝廷不如大大方方的宣布出来,引导百姓对鞑子的愤恨,全民一心。如此一来:退,可携万民之势逼鞑子谈判;进,则可举全国之力打败鞑子。”
听到林鉴山的话,孔天书想了下,然后退了下去。隆武帝说:“如此便由内阁拟诏,明日下发。”
“遵旨。”
第二日,首先在京城,往常贴皇榜告示的地方,一群人围着,有专门的国子监学员在皇榜处阅读告示,告示历数鞑子各种罪行,并号召大周百姓团结起来,一起抵抗鞑子的入侵,并宣布,三日后,在京城定远门,陛下将举行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参加阅兵的骑兵大营和京营将开赴辽东,如果鞑子不退,大周不惜一战。
这皇榜可谓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都沸腾了。先是西市销售玻璃镜的店铺挂出了:”为支援辽东,本店今日起所有销售镜子利润全部捐做辽东军费。”紧接着,各个店铺收到兵马司的通知,他们本月保护费中的五成,兵马司会以各个店铺的名义捐赠给朝廷用作征讨鞑子的军费。
京城的老百姓也纷纷问看皇榜的士兵在哪可以捐款,有些百姓把手中的蔬菜或者鸡蛋塞入看皇榜的士兵手中,说是给他们去打鞑子补身体的。
隆武帝在宫中听到京城中百姓的反馈,激动的满脸通红,原本只是想发一份檄文,争取百姓的支持,原本以为能有那么三两声的支持就可以了,谁知道全京城百姓都在支持,甚至在向京城周边扩散。隆武帝感叹道唐太宗常挂嘴边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然后对夏守忠说:“你给定远侯还有参加阅兵的禁军统领一等子裘越说,三日后的阅兵,如果做的不好,朕直接撤了他们的爵位。”
“诺”夏守忠忙安排人去传达隆武帝旨意。
隆武帝又安排召见户部尚书蒋敬,告诉他安排专人收百姓的捐赠,但是这笔钱只能用于辽东军事,不能挪做它用,否则要是寒了百姓的心,隆武帝就把蒋敬九族发配辽东充军。
蒋敬擦着汗出了御书房,忙下去安排,同时发狠的告诉下面官员,这些捐款,谁敢碰,在他蒋敬去辽东前,会把碰的人一家九族全部弄到辽东去。
三日转眼而过,兵马司的人利用三日时间在定远门外清理了一块大型的场地,百姓可在城外直接观看,皇帝和文武百官及亲眷在城墙上观看。
从辰时起,整个京城的人都在朝着定远门所在的城北移动。城外的空地上也站满百姓。到了巳时,隆武帝的和皇后的车驾便从皇宫驶出朝着定武门而去。百官和亲眷的马车紧紧跟在后方。
等皇帝和百官都已经到了城楼,林鉴山和裘越全身盔甲上来拜见:“臣拜见陛下,请陛下恕臣盔甲在身,不能全礼。”
“两位将军免礼,今日就看你们的了,朕只说一句,我大周百姓的热情你们不能辜负。”
“陛下放心,臣与众将士必不辜负陛下和百姓的期望。”
“去吧。”
“诺”两人转身下了城楼,然后城楼两边的鼓声响了起来。紧接着背面城墙上的鼓都跟着想起,听的众人热血沸腾。
到了城楼下的林鉴山和裘越也分开去了自己的队伍,然后按照双方事先在大营商量好的,禁军这边先排成方队,共一万人的禁军准备了二十个方队,一排排的从远处开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