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 联邦帝国的心脏所在(1 / 2)

作为近代以来对世界具有显著影响的国家,帝国联邦对于自己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和大量的先进学说,集中了整个世界的顶尖人才和科研公司。

如果有的看官不了解,到底19世纪的联邦帝国是如何崛起的。

帝国工业化的发展对事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增强经济实力打开了新局面。此时为保障和扩张胜利的果实,国家安全成为帝国面前最为关心的事务,这一时期欧洲政治军事格局频繁变化,无论是帝国被动的参与军事斡旋,还是主动出击,这种军事竞争释放出的信号,对帝国联邦政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加强了其应对外部竞争的反应和凝聚力。

从1796年到1827年间帝国参与了亚洲主要国家之间以及欧亚之间重要军事战争,并一直频繁的参与到世界军事竞争中,这种参与军事竞争的频度从权力分配的机制上看,改变了国家内部权力的分布:国家强化国内统治、政府集中权力,其直结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这一结果为帝国现代经济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首先是17至18世纪国家信贷金融体制和相应机构的逐步建立,其次是帝国议会制下的财税体制的完善,这些举措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满足了战争支出需要;另一方面新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阶级作为新鲜血液打破了固有的束缚社会进步的权力格局。

每一笔国债和税收的去向,都要用到刀刃上,有实际效果,有切实收益。投去打仗就必须打造好武器和战舰,投去科技就必须要有效率的提升,投去民生就必须要有道路桥梁运河的修建,铁路网络和电网敷设。这些标准的基础标准一旦形成,对于国内的工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因此,在18-19世纪,帝国的普通人上升机会是很多的,而且不同于清朝式的“科举”,任何实体家和普通百姓更加关心帝国的未来。

自1800年到1815年间,在长期的欧洲军事竞争机制之下,帝国国内政治经济结构达到一种均衡。国家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给社会提供了安全保护,同时外部军事竞争的刺激使得国内制度不断得到优化,如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军用设施建设还有大量的民生工程保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工业标准化发展:

到1800-1810年代,外部效应下产生的良好制度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工业研发率先在帝国展开,技术飞速进步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兴盛。这一切都有赖于帝国独一无二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在长期军事竞争下不断改良塑造下形成的。

更重要的就是人才招募,早在帝国建立之初,对于历史学比较精通的吴菲菲就把各国主要科研人员和研究成果列出了名单。由对外贸易部负责实施,通过边发展边售卖科研技术,对于即将研发的技术及时售出来换取真金白银或者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和人员。

此时,在保持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基础上,帝国无论是在社会组织及治理结构上,还是在能够动员的军事、交通和传播技术上,都呈现出良好运转的态势,国内经济实力与政治军事实力形成了有效的互动。而这一互动,也最终使英国普通人受益。民生得以改善,经济状况得以变好,人均寿命和营养得以提高,生活环境得以更加舒适。。

工业基础标准化,则使得帝国从“最弱强国”跻身为“第一大国”。

19世纪以来的乡村工业化和技术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的扩展,反而使得帝国工人和普通人处在很不错的生活环境里。甚至一些工业早期开发时期的企业家,原本就是乡村工业的技工,他们得以在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里筹集资本,改良技术,创办自己的企业。此时帝国的工厂,使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

二农业标准化发展

与工业标准化发展伴随发生的,是同步进行的农业基本化发展。在1800年的华夏帝国,2050万亩的土地每年产出3950万的麦子;到了1800年,2050万亩的土地能产出1800万的麦子。粮食供应改善的结果是19世纪华夏人口从4兆多增长到了6兆多,增加了50%。

三交通标准化的发展

另外,19世纪的帝国国内交通,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观。

在1800年,好的路段非常少。如果目的地是一个偏远乡村,如云贵川那样闭塞,冬天的沼泽地、巨石散落的路段会严重地阻碍行进速度,普通百姓一天最多步行20公里。

1800年,在华夏帝国设置的交通运输部,为到达帝国大部分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个世纪的中叶,人们修路的热情突然膨胀起来。各处公路都对轮式交通工具开放。尤其是汽车的研发之后,道路交通建设俨然成了第一位,从火车轨道到汽车公路。

从1780到1825年间,成立了超过1000多家的商号贷款法案。通过收费公路法案,一条从北京府到广州府的新路被建造出来。不久,越来越多的俘虏被参与这种工程改造。十年之后四条大动脉公路,铁路网贯彻帝国心脏。1805 年,甚至出现了租车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