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虎!虎!虎!(1 / 2)

1826年,帝国工业设计部接到一个奇怪的要求:

建造一辆有着装甲炮车的庞然大物,这让设计部抓耳挠腮。

“陛下,你是不是为难他们?他们建造第一辆坦克的时候都已经感觉压力很大。”

“他们造不出来,不代表别人造不出来,告诉工业部门无论偷抢把人才都给我弄过来。另外高价世界发动竞标,把国外的公司都挖过来。”

李大能太了解了,那个时代坦克的钢甲洪流才是王道,他想起了二战中最牛皮的坦克:

虎!虎!虎!

坚如磐石的102毫米装甲,高大威武的车身,虽56吨的重量,却在700马力的迈巴赫230引擎和德国黑科技变速箱的加持下,仍有轻盈的步伐,改进自高射炮的88L56坦克炮,在配上蔡式瞄准镜,算是当时最准的火炮了,在1000米的距离上能击穿145毫米钢板。2000米开外能击穿当时最好的中型坦克T34,坚不可摧的装甲,她如同摇篮一般孕育出数不胜数第三帝国的王牌坦克车组,成就了自身几倍的战绩。

希特勒于1935年3月废除《凡尔赛条约》后,德军开始研制并生产3/4号坦克,但此时德军的坦克主力却是1/2号坦克和吞并自捷克的38T,前者装甲的最厚处只有13到20毫米。武器只有mg34到20毫米机关炮,后者稍好,最厚处有25毫米装甲,两挺机枪,和一门37毫米坦克炮。但此时英国的坦克分别为6吨维克斯(不过好像大多用于外贸),马蒂达尔1型。前者有37炮,而后者则有65毫米的前装甲。法军更为致命,s35索玛坦克拥有最厚装甲55毫米,以及一门47L40炮,即使是诞生于一战的雷诺Ft17也压1号,于二号有的一搏,至于那个夏尔B1还有一些40毫米装甲的轻坦。数据上恐怕除了机动就是碾压的。

1826年5月,帝国召开了隆重的招标战场,来自世界的60多家公司参与,经过了上百次喊价,来自德国的舍尔马公司获得竞标赛。对于其他没有竞标成功的公司,帝国给予极大的优惠:免费建设厂房,提供科研场地。四十多家公司积极涌入,因为华夏帝国的市场份额太大。

工部委托舍尔马父子公司开始了研制,但名称为"炮王"系列的坦克。舍尔马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具体方案。

1826年末制制造了1辆底盘,但炮塔未安装。舍尔马公司选中了帝国的“霹雳号”大炮,把它改用炮塔外,又将车体装甲改为整体式,另外在行走和传动装置上有细微变化。

帝国工部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一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后来帝国的商贸团对于此等有价值的军事技术,通过高价贿赂运送回国。经过改造,可以安装在需要的车辆和舰艇上,用于敌我识别,长距离测距。

后舍尔马公司选择在原先方案上继续改进,车体没有大变化,只是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装置明显不同--每侧7对负重轮以交错方式排列,纵置式扭杆悬挂,履带比帝国原有的"先锋号装甲车"的宽120毫米,达到520毫米。这种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这就是“冲锋号”的初级形态。

1827年3月,舍尔马公司在工业部门的帮助下,终于研发了第一款“小虎式”坦克:

主轴及其驱动的行星齿轮,行星轮带动了输出轴的转动。转向是通过相反方向旋转黑色的行星齿轮太阳轮来实现的。

左右两个外离合器用于改变下一根轴的旋转方向,这根轴用于在相反的方向驱动行星太阳轮。值得注意的是右离合器及右行星齿轮附近的换向轮有两个。

转向单元中的离合器由方向盘进行液压操作,左右两个外离合器只有全压力或无这两个状态。当转向装置处于空档时,左右离合器都被加压,行星太阳轮锁死,坦克直行。

坦克还配备了左右两个手动转向杆。 如果这些杠杆中的一个被拉动,由于变速箱作为差速器,则到变速箱的液压系统将被断开。 这意味着如果拉动一侧转向杆,则该侧的制动器发挥作用,使得该侧履带速度减慢,而另一侧履带速度加速,坦克将朝履带速度慢的一侧转向。

作为转向输入轴的副轴由发动机直接驱动,因此履带之间的速度差异随发动机转速而变化。 实际转弯半径则取决于车速。

在空档下,主轴无输入,坦克不前进,由副轴输入,由于两个换向轮的存在,将使得两侧履带一边正转一边反转,此时坦克将进行原地转向。在高速时,会产生较宽的转弯半径。

原地转向转向倚靠的是发动机的直接输出,发动机需要有足够的扭矩来使得车辆产生足够的转向力矩以克服转向阻力矩,让车辆成功转向。

舍马尔公司后来在两个月的改造,克服了原有的正面垂直钢板,改为30度倾斜式。这样就大大避免了设计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