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远征集训(2 / 3)

一生九死 刘博文 5245 字 2022-12-25

回来!”振国非常自信地说。

“为什么不讲有勇气马革裹尸?”

“没去打仗就打算被打死那不叫勇气吧?舅舅。”

“为国打仗牺牲,虽死犹荣!怎么不叫勇气?没有这个决心哪来的勇气?”

“我认为在战场上有决心活着的才是勇气,就是说让他死而自己活,是啵?”

“你这个小滑头,回去准备吧!”

“是!”听到舅舅这样说,振国心里的一块石头就落了下来,他兴冲冲地跑回自己的房子,麻利地收拾起自己的东西来,口里哼着刚刚学会的《远征军之歌》,那旋律铿锵有力,鼓舞人心。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在重庆的集训基地,虽然每天都是摸爬滚打,翻墙掘地,晚上还要学习缅甸的语言,但是振国倒是觉得日子过的非常充实,他知道,远征军肩上的担子就是在异国他乡配合友军消灭鬼子的同时,保证全国的抗日物资顺利的到达国内各抗日部队的手中,这个担子根本就不是以千斤重担能够形容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连接着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身家性命,和千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安宁。为此,振国对于训练所要求的每一个项目都力求达到精益求精,对自己的各科成绩都以第一来要求自己。

对于振国这种近乎苛求的目标,致远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原本以为振国只是因为年轻气盛,加上一点小聪明才被他在洞庭湖上瞎猫碰到死老鼠,成就了他抗日英雄的美名,谁曾想到这家伙还真有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耐力呢?原本自己想过带振国参加远征军或许能够让他在战场上打出一些成绩来,也好让他在官职上得到一些提升的本钱。年轻时的自己,也是满腔热忱的参加革命,不曾想过升官发财,甚至到现在连家小都还没有,他虽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可是,一旦自己的晚辈又重新走上自己这条路,他心里不免有些顾虑起来,况且,凭着自己在官场上的经历,那种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思想越来越明显的在代替原来那种反对“学而优则仕”的激情,当然,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需努力”所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使命感却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

秋天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烧烤着火炉重庆。

致远端坐在一个简易的阅兵台上,正中的几个位置仍然空着,他心里有些着急,但表面上却依然正襟危坐,最能说明心里有些着急的动作,就是时不时用手扣扣那本已经扣的非常严实的衣领。

台下,黑压压一片站得笔挺的军人,或肩扛着长枪短炮,或手握着机枪紧紧地靠在胸前,除了是个立正姿势,身体一动不动,任凭汗水洗涤着背甲,没有一点声响,他们在等待着一个高级军官的检阅,一次出发前的检阅。

年轻的军人需要激情,年轻的军人有的是激情!

但这种激情需要激发,一旦被激发,那就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他们不知道那所谓高官是谁,也没有怨高官的姗姗来迟,他们甚至为能够得到上级的亲自勉励而骄傲,那种荣幸,今生无悔!

几个体力不支的战士被迅速撤离现场,部队却依然整齐划一。

良久,随着值日官一声 “委员长到!”,只听得台下“啪”的一声,全体立正,金铁雷鸣,队伍更显得威武雄壮。

台上的军官齐齐立正,注目来人。

这时,一个身材高大,军装笔挺的老将军左手挽着一条乌黑油亮的拐杖,大步走上阅兵台中央,右手缓缓地朝大家挥了挥,示意大家安静。全场那种激动的场面顿时嘎然而止,继而一片肃穆。

他扶了扶面前的立式扩音器,用那带有浓浓的浙江口味的郎朗的对着大家说:

“各位年轻弟子们:你们是国家的精英,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你们是抗战的英雄!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这支雄壮嘹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