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正说到老房授业恩师的儿子,小灵猴褚恭,来到三千户找房书安,哭诉他父亲老猴子褚剑时被人掳走了,到现在快三个月了,多方寻找,渺无音讯。为什么被人掳走?是为钱,为仇?也不得而知。
小灵猴实在没有了办法,打听到房书安在三千户,这才千里迢迢来寻找老房。
那位说了,房书安直到现在,怎么没有提自己的师父?这里面有原因,让老房不想提。
老房小时候父母双亡,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百家衣。可老房从小有志气,我不能要一辈子饭,我得学能耐,将来出人头地。他离开了江夏房家坨,到江湖上去闯荡。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懂得什么是江湖?无非就是流浪要饭。老房脑袋大,脖子细,饼子脸,母狗眼,他这个形象就逗人发笑,又是个孩子,因此要饭也经常有人给。
他吃饱喝足,最喜欢的就是听书和看杂耍,听书涨知识,看杂耍开拓眼界。
北宋那个时代,文化兴盛,艺人辈出,苏州评弹,温州鼓词,四川清音,湖南渔鼓等都有了雏形。可老房不喜欢南方的书,他喜欢北方的书,就像说书的这种评书。
评书在北宋又称为说话,最著名的,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国”天下闻名,他说书的时候,“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皆满,日日如是。”
老房要饭到了东京汴梁,也去听霍3四究的书,在茶馆听书,没钱不让进,他有办法,端个大茶碗,冒充给后台送水的伙计,一回两回,时间长了被发现了:“这个小孩是谁?哪的?”
“不知道啊,这几天老来,有时候还在吃饭的时候,他端碗过来盛一碗就吃。”
“问问他,对问问。”
这天又到了吃饭的时候,老房端碗又吃,有人就问:“你是谁呀?跟的哪个师父?”
老房母狗眼一瞪:“我是霍四究的弟子,在这伺候他倒水的。”
这位打量打量老房:穿着破衣破鞋,身上还油渍麻花的,根本不像霍四究的弟子,像是要饭的。
有好事儿的,把霍四究还找来了:“四爷,您看,这个孩子是你弟子不?”
霍四究看看老房,小小年纪,这脑袋快赶上窝瓜了,脖子也太细点。一阵风就能刮折喽,瘦弱的身躯,面黄肌瘦,他就动了恻隐之心:“是啊,他是我弟子,不过不是正式的,我在考验他,通过了考验,我才收他。”
“哎呦,原来真是您老人家的弟子,我们多事儿拉。”他们散了,霍四究拉住老房:“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
“我叫房书安,父母双亡,我从湖北江夏来。”
“也是可怜人,你喜欢听书?”
“是,特别喜欢,我一天不吃饭,也愿意听您的书。”
“好吧,以后你就跟着我可好?”
“好啊!”老房乐的差点蹦起来:“我这是遇到好人啦!”
霍四究把他领到澡堂子,洗澡,买衣服,老房洗澡换衣服再看,这孩子别看长的不咋地,真精神,小母狗眼叽叽咕咕乱转,是说书的材料。
在古代,说书唱戏,杂耍卖艺,优伶娼姬都属于下五门,下五门出身都是草根,甚至是低贱,可是,都是凭手艺吃饭。打闷棍套白狼,采花贼,飞檐走壁的飞贼,杀人放火的强盗怎么能入八十一门?
从此老房跟着霍四究学习评书,一眨眼就是二年,霍四究教了老房不少文化,要不然,老房怎么识文断字?也教了老房许多江湖规矩,唇点暗语,江湖黑话,给老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说评书不在一个地方,得走南闯北,老房跟着霍四究闯天下也长了不少见识。
老房要跟着霍四究长大成人,继承他的技艺,以后也错不了,有那么句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有一次在山东说书,当地闹瘟疫,霍四究不幸也身染重病,把钱花光了也没治好,终于撒手人寰。又剩下老房一个人,老房大哭一场,埋葬了霍四究,又开始在江湖流浪,当时老房十一岁。
十一岁的孩子,搁现在能懂什么?老房早熟啊,虽然只有十一岁,心智却十分成熟,他心里想:“我现在识文断字,不能再要饭了,去给店铺当个学徒也好。”
他就打算去裁缝铺,杂货铺之类的地方做学徒,可是人家一看老房虽然识文断字,这形象太拉分,全都回绝。没有饭吃,老房上澡堂子给人搓澡。不要工钱,管饭就行。
又如此过了半年,有一次,澡堂子来个客人,是干杂耍的,人送绰号老猴子,叫褚剑时,耍猴耍的好。他来搓澡,老房正好给他搓,搓得他挺舒服,他看老房年纪不大,邀请老房明天去看杂耍,老房小孩心性,自然乐意。
第二天老房到了大街上,这老猴子褚剑时正表演呢,老房挤进去看,这耍猴真精彩,人们纷纷叫好,可叫了半天好,给钱的一个没有,褚剑时脸有点拉长,我这么卖力表演,一个铜子儿都要不到,这是看傻小子呢?
老房看褚剑时杵在当场,他热心肠,拿起铜锣,给大家表演了一段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