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苏轼的理由(上)(1 / 2)

老魏挣扎着挤出人群,并不是他不想报名,而是他这个岁数人家不要啊!他现在要尽快找到油锯队。正在他犯难的时候,突然眼睛一亮,只见两个提着工具的人从面前经过,他们包里好像是油锯配件!

老魏三步并作两步的追上这两个人喊道:“同志,同志!你们是油锯队的吗?报名点在哪啊?”

他一边喊一边用手拍了拍其中一个大个子的肩膀,这个人诧异的回过头来,可当老魏看清楚他的脸时,也是同样的诧异!

这人上身穿着一件黑色T桖,下身穿着一条背带式工装裤,身材高大带着摩托头盔,背上背着一个大包,手上提着一个布袋,一些油锯配件暴露在外!老魏就是因为认出了这些配件才上前问话的!

但定睛一看,他这长相却是异于常人,这明显是一个白色人种的外国人!老魏一下子就怔住了,怎么会有外国人在这里?

这个人也诧异的打量一下老魏,操着一口不算流离的中文说道:“你说什么?我没有听清?”

老魏心里也是郁闷不已,自己竟然在重庆向一个老外问路。可明显人家能听懂中文,又是自己先开的口,这话不能说一半呀!

老魏手足无措的指了指老外的手提袋,字正腔圆的问道:“你们,是,油锯队?你知道在哪里,报名?”

正在这时老外身旁的另一个人也停下脚步、转过身,这却是一个中国人!

他不待老外回答,抢先对老魏说道:“我们正要去油锯队报名,怎么这位老哥也是油锯志愿者?”

这个人30来岁,戴着眼镜,身上虽然也穿的跟老外差不多,但却有着一股文质彬彬的气质。老魏看的又是一愣,这对中西组合好生奇怪!但不管怎么样,能找到组织总是好的!

老魏赶忙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并提出了一起结伴报名的请求,随后这三个人便一路打听,一路张望的寻找油锯报名点。

这期间老魏也与这对中西组合攀谈起来。

原来这两位都是西南大学的教师,这个白人来自美国,取的中文名叫苏轼,但在大学里教的并不是文学,而是工程机械,看来叫苏轼的也不都是文学家!

他太太是重庆人,现在有一儿一女,所以从2010年开始他们一家就长期定居在重庆!另一个中国人则是他的同事,也在西南大学任教。

两个人学的都是工程专业,教的也都是工程专业,再加上手头有油锯,所以在看到山火的消息之后,便结伴来到了缙云山!

老魏对于这个老外甚是好奇,他不但远赴重洋“嫁到”了重庆,甚至还起了一个如此牛的名字!

这个苏轼的脾气很和善,自己笑着解释了缘由,当初他一个人孤身到四川旅游,在眉山的三苏祠与一位重庆女游客相谈甚欢,两个人结伴同行进而结婚生子,后来他为了纪念这段美妙的邂逅,所以就给自己的中文名取做“苏轼”!

看着这个又高又壮的谢顶老外,老魏心中感慨不已!命运可真是奇妙,一次旅行不但成全了一对跨国爱情,还让世上从此多一位会使用油锯的苏轼,而且他竟然还出现在缙云山上!

唉!可怜自己都48岁了,还没去过三苏祠呢?

由于现场的人太多,三个人走走停停的问了好几个人,才总算找到了这个没人围着的帐篷!这里跟其他帐篷不一样,门口没有拥挤的人潮、没有嗓音洪亮的自我介绍、没有高高举起晃来晃去的手!

三个人有些不确定的走进帐篷,只见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坐在桌子后面,正在敲电脑,看到三个人手提肩背的大包小包,倒是若有所思的明白了!

“这里是油锯志愿者的报名点,三位是来报名的?”女孩站起身很直接的问道。

老魏一听没找错地方,心中大定!

只听哪位同行的西南大学教师说道:“你好!我们三个都是来报名参加油锯志愿者的,而且都备了工具。”

这个女孩眼睛一亮,说道:“太好了!请填写一下个人信息,稍后我们会安排摩托车送三位上山!”

说完就递来一张表格,继续说道:“现在山火的形式不容乐观,油锯队志愿者会在距离山火4公里左右的位置开展隔离带作业,山上的温度很高,上山前我们会给大家发放防护装备,请一定要穿戴好!”

随着三个人填完表格,女孩看了看三个人的信息说道:“三位即将参与的,是一条长5公里、宽40米的山火隔离带作业,目前上山的志愿者、武警战士、消防员已经超过了2000人,现场可能会比较混乱,所以请三位务必要听从消防战士的指挥!现在我对三位进行分组、分工。”

那位西南大学的教师下意识的问道:“我们三个不能一起吗?”

女孩一边看着三个人的个人信息,一边解释:“三位的年龄情况不太一样,根据要求40岁以上的志愿者,只能进行后勤支援,不能参与伐木工作!目前的隔离带作业强度很大,为了保证志愿者的安全以及作业进度,所以我们会进行分组。每12人为一个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