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冶炼大师(1 / 2)

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玲澜车行高薪聘请的冶炼大师终于到了镇上。听去请大师的李管事说,他们这一趟也是很不容易,差点就无功而返。

原来冶炼厂为了操作方便,都是建在铁矿上的,地方比较隐蔽,没有熟悉的人带路,还真的是不好找,即使找到了,也很难接触到冶炼大师,毕竟这些人算是冶炼厂的技术大拿,矿主们自然会好好保护。冶炼师们基本都吃住在厂里,进出都要凭出入证。一般人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些冶炼大师。

镇上的铁匠铺因要经常进货,和铁矿上的人比较熟悉,故带着李管事到了矿上,但是他们也只是购买原材料,对冶炼厂的事情并不清楚,故也只能是把他送到地方,其他的事情还要靠李管事自己行事。

李管事也是两眼一抹黑,在冶炼厂附近的小旅馆一住十多天,也没找到门路,愁的头发都要被揪没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冶炼厂招收工人,他才使了点钱混进了冶炼厂,在厨房里找了个活计。每天工人们来打饭的时候,他就故意和这些工人套近乎,慢慢的打听冶炼师们的事情。

比如,厂里哪个冶炼师的技术最好,哪些冶炼师脾气不好,哪些冶炼师人缘好,哪些冶炼师和主事的不对付等等。

到了晚上,他就会将这些信息仔细的分析并筛选,最终选定了三个候选人。

第一个是技术最好的,如果能聘请到,过硬的技术自然可以给自行车的品质带来保障。

第二个是人缘最好的,说明这个人脾气好,做事圆滑,看得清形势,如果能聘请到,说不定是个管理兼技术型人才,一举两得。

第三个是和主事的不对付的,这样的人容易生异心,好翘。

有了目标人群,李管事就有意无意的接近这三个人,了解他们的心声,探听他们的口风。

技术最好的那个是冶炼厂主事的亲戚,当初学艺的时候,冶炼厂的老板为了拉拢主事的,花了大钱,送他到别的冶炼厂学习深造,他在这个厂有靠山有感情,挖不走。

第二个人的人缘的确好,对谁都是笑嘻嘻的,但是做事犹豫,顾虑重重。虽然车行给了很高的薪水,也总担心玲澜车行规模小,无法给他长期的保障。

第三个人很是干脆,听李管事有挖他的想法,立刻答应,并主动说出了和主事的不对付的原因。

第三个姓赵,因技术好,人们都叫他赵大师。此人为人正义,性格豪爽,做事不拘小节,因看不惯主事的有些做派,常仗着技术好,出言抵怼。一来二去就得罪了主事,且主事也怕他抢了亲戚的风头,总是有意无意的打压他,时间久了,摩擦就越来越大。

他早就有了另找山头的心,但是古代信息不流通,冶炼厂没有那么好找,他也不想干其他的工种,于是就这么磕磕绊绊的干到现在。

如今,有人愿意出高薪聘请他,干的还是他喜欢的本行,且李管事还将自行车的前景描述的非常宽广,不禁让他也有了几分期待之心,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他俩辞了工作,走了将近十天才回到镇上。王清澜和李美玲自然欢迎之至。当晚,就在镇上最好的酒楼请了一桌,慰劳他俩。

散席后,李美玲又额外给了李管事五十两银子犒劳他的辛苦。李管事自是欢喜,开开心心的将冶炼大师安置妥当。

赵大师来了后,王清澜并没有立刻带他到叶家村,而是让他在镇上好好休养,空了就到铁匠铺了解下零件制作流程,或到车行熟悉熟悉自行车,闲了还可以学学骑自行车。

这个李大师也不矫情,连续赶路的确有些累,就在镇上好好休息了几天,等到缓过劲来才到了车行,当他第一眼看到自行车时,就被它新奇的外表,飞快的车速所折服。

原来李管事没有吹牛,世上真的有不用人推,不用马拉,只靠人的两条腿,轻轻一蹬就可以飞速跑起来的神奇工具,而且速度还不慢,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赵大师围着自行车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甚至还学着车行伙计的样子,试着骑了一下。虽然骑的歪歪扭扭,但因为腿长,到也没摔倒,尤其是能往前顺利骑出一段路程后,那种兴奋雀跃让他无法用言语能形容。嘴上直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之后又迫不及待的催着王清澜带他到铁匠铺去看自行车的制作过程,他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铁匠能打造出这样鬼斧神工的神器来。结果只看到了零件,更让他觉得稀奇,这个保密工作,做的够到家的。

接下来的几天,没人催他,他自己就泡在车行和铁匠铺里,学会了骑自行车,又学会了组装自行车,更掌握了零件的制作要求。

那劲头虽然比不上王清澜的神经质,但也差不多了。大体上,所有的技术型人才都有着神经质的潜能。

这让王清澜和李美玲很是满意,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有求知欲,能接受新鲜事物,愿意钻研,肯用心能吃苦的员工。难得这个大师没架子,还符合一切他们对优秀员工的要求。

等到赵大师将自行车的制作工艺全部熟悉之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