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引诱野心(2 / 4)

美娱收割者 守德者 5838 字 2016-07-06

你认为正在闷声作大死,肯定会死,甚至不仅自己会死,还会连累别人的那个人,最后偏偏全身而退,成为人生赢家。

你认为最酷最炫肯定活到最后的人,往往出人意料的瞬间走向生命的尽头。

凯萨在这些情节发生之前都做了暗示,却不会起到任何提醒的作用,当然了,这也是暗示之所以是暗示的原因,它们往往被人彻底的忽略了。

对比一下《低俗小说》,凯萨前面的《马克思?佩恩》和《小鬼当家》这两部电影简直就是心灵鸡汤级别的小清新电影。

在前面两部里,坏人总会遭到报应,好人总能笑到最后。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人,结果往往是死于非命。

凯萨这部《低俗小说》一反正常的电影套路,所有人物乍一分析,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全TM是反派。

这部影片赤摞裸的展现了黑暗世界的原始风貌,凯萨把恶人们的日常生活毫无筛选的展示出来,让本片有了一个黑色的,沉重的基调。

然而,正因为展示的是这些反派之间的打打杀杀和生生死死,影片在观众眼中反而显得不那么沉重了,所以就有了可以笑死人,可以让孕妇笑得早产的,金表的故事。

一些坏人的打生打死,与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有什么相关呢?所以凯萨可以尽情的戏谑这些所谓的主角们,让观众们和他一起做一个旁观者,去目睹这些黑暗世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对,整部电影讲的就是生活,一种有别于普通人的,属于黑暗世界的生活。

没有一言不发的冷酷杀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拔枪对射,暴力来得特别突然,停止得也特别的快速。

当然,这一点凯萨是一以贯之的,刨去《小鬼当家》这种儿童电影不谈,《马克思?佩恩》和《低俗小说》虽然风格和首发完全迥异,但是对暴力的理解依然是绝对的凯萨范儿。

凯萨的两部R级电影里,貌似没有任何两个个体之间超过十秒的对射。

哪怕《马克思?佩恩》中万众期待的,属于最终高漅的BOSS战,凯萨的电影风格注定了他也不会让“枪”失去现代武器的意义。

《低俗小说》里也是一样,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需要两方打出上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目标的开阔地呢。

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街道,房间和房间之间的走廊,甚至就是《低俗小说》中的描述,战斗就发生在同一个房间里,就在咫尺之间。

黑暗世界的刺杀和反抗之间往往都发生在不超过五米的战斗半径之内,这种近距离之中,以往电影中那种主角和反派之间上百发子弹的对射就显得有点像小孩子的枪战游戏了。

凯萨的电影里轻易不拔枪,只要拔枪,最多三枪,就会带走一条生命。多打的子弹往往意味着某种仪式感(比如朱尔斯念完圣经后的开枪就必须打光子弹),或者单纯是为了泄愤。

这正好与凯萨设计研发的那些游戏相反,为了可玩性,在凯萨的游戏中,BOSS战往往意味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还必须让主角处于敌众我寡的场景中才算是完美。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马克思?佩恩》秉承一脉的真实弹药数量。

《低俗小说》和《马克思?佩恩》一样,但凡是射击的镜头,你都可以根据枪的不同,去数一数对射双方一共打了多少发子弹开始换弹匣。

就拿凯萨的最爱,1911来说,没有经过改装的1911是八发子弹,这属于枪膛里留一颗子弹之后的极限装弹量。

凯萨的电影中,主角的1911发射次数绝对不会超过八次,就会出现换弹匣的镜头,哪怕这个镜头很短,只是一闪而逝。

当然,也会出现打了五六发子弹之后,就提前换弹匣的情况,据凯萨的黑水顾问说,其实这都是为了保持战术上的火力压制。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来,真实的弹药数量这是凯萨的一个小小的偏执。

可能他小时候看了太多无限弹药的西部片,有了心理阴影吧?

写了这么多,我始终忍着没有剧透,也算是业界良心了,也不知道凯萨会不会请我吃个饭或者终身赠票什么的?

总之,作为一个忠实的影迷,《低俗小说》一定是一生必看的电影之一,就算不是铁杆的影迷,只是随便看看那种,《低俗小说》也是不容错过的经典。

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一部有着革命般的叙事结构的《低俗小说》。

最后要说的是,我真羡慕凯萨粉丝中那对姓帕潘的小情侣,各种意义上的。”

来自《洛杉矶时报》,娱乐版责任编辑------威廉?杜楚尼。

这篇影评可是引发新一波观影狂潮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在朱迪带领下的运作了。

很多人不理解,凯萨这部电影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