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吃的欢快,不消片刻就将一碗方便面就吃没了。 吃完后五人齐齐看向苏棣华,那意思就是:还能再吃吗?
苏棣华没想到这些学子这么有意思,每个人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按照前世这些孩子也不过刚上初中。虽然他现在只有十岁,但是他实际上已经有二十七了,所以面对着这几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们渴望的小眼神,他肯定不会拒绝。转身进屋这回他自己为这五个孩子们煮面。
这回五个孩子就没有像刚才那样狼吞虎咽了,而是带着苏棣华一起聊天,在他们看来,苏棣华才是那个他们眼中的小弟弟。
“苏家弟弟,你们家这方便面是怎么卖的呀?”说话的这人是张三千家里在县里开杂货铺的,他来这的目的一是为了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可以吃的好一点,二就是想看看能不能跟苏家谈上这笔生意。
苏棣华以为他要买了考场上吃,便说道:“六文一包。”这方便面的成本只有面和人工,而这个面又是在商场里买的,非常的便宜,所以差不多大部分都是人工的成本,成本价一包也才一文钱。
张三千知道他没有领会自己的意思,便又说道:“我能跟令尊谈生意吗?”
在他家他大哥和二哥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手家里的事情了。他今年已经十三岁了,有一些事情还是可以做决定的。
苏棣华一想:这生意不就来了。
苏棣华说道:“不用找家父,这生意我就能跟你谈。”
就这样苏棣华则带着张三千去了工坊看流水线,而另外四人则被苏悠悠带走了。
苏悠悠长太息:哎!为了我老哥的生意大业,我竟然成了“旅游团”导游。
她带着四人第一站来的就是她的小卖铺,几人很是新奇,一般村子里都不会有杂货铺,而她这个小卖铺跟杂货铺也有不同。比如说这里有一些东西连县里都没有—大白兔奶糖。几个孩子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糖,每个人都买了一些回去。他们又在铺子里买了风车,木质的不倒翁还有木质的套娃。
这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玩具,原来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还有这么新奇的东西。几人追问苏悠悠这东西都是谁做的?
苏悠悠骄傲的说:“这是我爷爷和大伯做的,厉害吧!”
其实是苏爷爷发现自家老伴儿和儿媳都有工作了,而自己和儿子什么事儿都没有。他就找到苏和顺说也给他们爷俩分配个工作。
苏和顺把这个事情就跟家里人说了,杨秋和就建议让苏家父子去做些研究,她们提供图纸。
苏悠悠正好想到自己的活字印刷术,赶忙进入杨秋禾的空间去把当初买的那本书取来,让他爷爷和大伯搞这个。
这不,这些玩具也是苏悠悠想要卖给孩子们,就拿出图纸让他爷爷和大伯做的。
这四人一听是他爷爷和大伯做的就觉得更新奇了,没想到有这么多新奇想法的人,竟然会愿意待在一个小小的村庄之中。
他们拿着在小卖部买的东西一起去了山脚下,他们在山脚下的雪里打雪仗。玩了一会儿就全体返回了。
这时苏棣华和张三千的生意也谈好了,最后约定先要五百包,每包四文钱,也就是一共二两银子。这点钱张三千身上还是有的,他交了钱签了合约,就带着自己的五百包方便面和四个伙伴一同回去了。
而苏家这头终于开了第一单生意。在他们考试之前杨秋禾就说过,他们谁谈成的生意提成就归谁。讲好的提成是五包提一文钱,那这一次苏棣华卖了五百包,赚了一百文。
这可把苏棣华高兴坏了,这个是他自己的私房钱。当然了,他肯定不知道自家娘亲给了妹妹九百两,而且自家妹妹还从别人的库房里拿走了两千两。不然他知道这些事情后,他手里的一百文就不香了。现在他还是一个穷学生,被迫的学生。
其实今天苏念恩是跑去隔壁柳村的老童生家拜访了,不然今天的这笔生意,苏棣华肯定会让给他。
晚上苏念恩回来有些蔫蔫的,苏棣华赶忙问:“大哥,你怎么怏怏不乐?”
苏念恩说:“今天去老师家发现他们家状况不太好。”
苏棣华回忆着之前的记忆,随后道:“之前我在老师家读书的时候,他们家还行啊。”
苏念恩摇摇头道:“现在大家都吃不上粮食,更是没有钱和粮食交束脩了,很多孩子都不读了。老师家里的地很少,没有孩子教束脩和粮食,现在也过不下去,老师的儿子也已经去县里打工了,但是每天也挣不到多少钱。”
苏棣华真没想到就连以前富足的老师也快吃不上饭了,这时他突然想到当初他考童子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融入社会,还有就是在动乱之前有一个名头可以将村中的学校开起来。既然现在老师和他的儿子都没有什么办法了,何不如把他们接过来呢。
苏棣华安慰似的拍了拍苏念恩说总有办法的。
晚上一家人躺在炕上的时候苏丽华就把今天苏念说的话又说了一遍,随后又说了自己的想法。
苏和顺第一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