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跟着!(1 / 2)

清晨的露珠总是很准时,清脆又烦人的鸟鸣声将林子坤的双眼打开。

身旁众人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门口的马车也已经准备妥当。

昨夜那群少年,早已离开。临走时,林子坤送给了他们一大袋面饼和谷子,又偷偷给了那名朱晨几两银子。

趁着众人忙碌,林子坤踱步来到土堡的边墙上。

原本宽厚的土墙,已经支离破碎,随处可见的缺口和裂缝。遥远望去,成了一个矗立在平原上的大土堆。

环顾四周,堡内是十几间坍塌过半的房屋。想到昨夜朱晨说他们也在堡内生活,观察一番,却没有看到。

堡外,是大片的平原,大片的荒地。

望着这满目疮痍的军堡,真是百感交集。也许以前,这里还是遍地小麦的庄稼。男人们每日早起在田中劳作,女人带着孩子为丈夫准备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忙碌却又幸福。

可惜,如今这一切都不再存在了。说不定这荒废的田地里,便有原本耕种它的主人的骨头。

丰穗堡,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名字。

军屯军堡,这是卫所制的产物。大多数人对于大明的卫所制度,可谓是贬多于褒。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妨碍了人口的流动,士兵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军户逃离,卫所制崩溃。

而这也致使明朝自中前期开始,便以募兵制为主,卫所制为辅。间接也导致了明朝后期,军中将士无钱便废,每逢战事都要伸手要钱,以及一些军队尾大不掉,挟兵以自重的局面。

这也让太祖朱元璋的那句:朕养百万雄兵而不费一粟!变得有些可笑。

但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政策也一样。

卫所制这个从后期看很不科学的政策方法,在大明初期,却非常的合适。甚至可以说,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大明,作为一个赶走了当时属于异族,并且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国家,也作为唯一一个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国家。

它所面临的困难,远比普通人认为的多。这些困难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军事问题,顶死了只占据三成。

真正困难的,是人口的对立,是思想的对立,是文化的对立,是国家政策的缺失。

燕云之地,自唐末石敬瑭拱手送出后,直到徐达北征蒙元,才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而这其间,已经过去了足足450多年!将近西汉加东汉的时间。

河北南部,山西,山东,关中,河南等地。这一片区域,可谓是两宋之前的中华文化核心区域。而就是这核心区域,自北宋靖康之变后,已经有240年的时间!

自两宋起,大量中原汉人南迁,致使中原地区人口凋零。

而长时间的分裂,再加上元朝刻意实行的北人南人,使得原本属于一个民族的人相互对立。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一个南北思想对立,人口失调,土地荒废,全国满目疮痍,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国度。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实行了众多政策。如奉元为正统,依元朝旧制度,大量迁移人口,广修道路,疏通河道等等。

而卫所制军屯,便是其中的一项。

它极其有限的解决了土地荒废和人口流失的问题。

抽调军中士兵以及各地精壮百姓为军户,分发土地给他们耕种。一来,解决了土地荒废。二来,让人们有了田,有了家,就能稳定的生活在这。三来,可以用最少得粮食,来养活足够多的军队,以便战时征战沙场。

屯堡就像是一个钉子,牢牢的定在荒废的土地上,由点及面扩散到整个国家。

天长日久下,土地恢复了,人口增加了。对于元末明初来说,这一政策,非常适合。

但时间在前进,世界在前进,所有的一切都在前进。一个好的政策,也许适用于现在,但他不适用于将来。

卫所制也一样,随着时间的增加,军户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再加上难免有人中饱私囊,以权谋私。于是越来越多的军户开始逃跑,导致土地开始变得荒废,或者逐渐被掌握到少数人手中。

而卫所制,也算是彻底崩溃了。于军事而言,它已经没有了朝代之初的精兵强将。于民事而言,它也没了土地和人口。

到了最后,卫所制便成了一个人们口中的笑话。却没有想过,拿着几百年前的政策来代入如今当下的局势,它要是能行,就真的废了。那说明这几百年,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就没变过,那还离死远吗?

阳光明媚,微风徐徐,却透着一股颓废之气。此时此景,林子坤忽然想吟诗一首。

“大哥,准备走了,你干啥呢。”

杨立隆找了好一圈,终于在这破土墙上看到了人影。

即将吟出的时刻,被这粗狂的声音打断了。林子坤无奈的摇头,也罢,老天爷不允许,那就算了吧。

坍塌一半的堡门口,四辆马车已经准备妥当。

“大哥干啥去了?这一群小子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