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哪个舅舅(1 / 2)

丰县往顺城县方向官道经过的村子,吴老三答应了会带话给当地村民说有收豆子的事,老季头走的是另一个方向。

他也不跟人多聊,每到一个村子遇着地里忙着的人就借口问路,再提一嘴自己收豆子的事。大部分人都热心,跟他指了路,还会告诉他哪个村子种的豆子多,还有热情过头想请他到家里喝水细聊的,他一般都会拒绝。

各个村子都分散,谁知道里面有没有贼窝,要是不小心陷进去了,想要脱身可不容易。

花了五天走了一圈,他又从另一条路绕回丰县。行到中午热得受不了,他见路边有一茶棚,就进去要了一碗茶歇脚。

茶棚内统共摆着四方张样式不一的桌子,老季头进去时只有一桌客人,看样子像是一对主仆。

目光在男主人的脸上停留了片刻,老季头在他看过来前移开了目光。

茶棚的掌柜是个好聊天的,上了茶之后就在相邻的桌子边坐下。

“客官这是打哪来呀?”

“从丰县来到丰县去。”老季头喝光茶后说。

“这是出来办事?”

“是呀,主家要收豆子,让我出来跑一趟,跟四里八乡的人说一说。”

“哦,您就是那位收豆子的客商呀?”

“不算客商,就是替主家跑个腿。掌柜,怎么连你这儿也听说了?”

“是呀,前几天有人打茶棚前经过提起过。你们真收豆子呀,收多少,给什么价?”

“收,按市价收。”

“给铜钱?”

“对,按实价算。”

“是该如此。这一季估计种的人少,总得把税粮先种出来,等地里收成了,才会种一批豆子。”

掌柜又感叹了几句民生多艰,忽地想到另一桌客人,问道:“两位客官也是要去丰县吧,你们倒是顺路了。”

老季头看向另一位客人,遥遥拱了拱手,“两人是过去行商吗?”

“不是,是去访友,不知兄台对丰县可熟悉?”

“不算熟,我随主家到丰县也才数月。”

“数月?”那人没有再多问,似在迟疑着什么。

等暑气稍减,老季头和另外两位客人就结账出来继续赶路,既然都是去丰县,路上少不得要同行。

出门在外,忽地遇到目的地相同的陌生人,一般人都会先不近不远地结伴同行观望一阵子。

就这么走了一个时辰后,两人中那位仆人才上前搭话。

“不知兄台怎么称呼?”

“我姓季,在庄上任着管事。”

“季管事好,在下姓王,也算管事。”

“王管事,失敬。”老季头跟他拱了拱手。

“不敢。我和我家老爷初次到幽州,之前也没有去过丰县,不知当地民情如何?”

“挺好,就是日子贫苦了一些。两位是要找人吧,可知道住处?”

“不清楚,只知道几个月前搬到了丰县。”

老季头面色不变,说:“丰县只有一家客栈,如果你们要找的人在当地没有地方借宿,肯定住过客栈,说不定会留话给客栈掌柜。等到了丰县我领你们过去。”

“会不会太麻烦季管事?”

“不麻烦,顺路的事。”

“对了,还不知季管事主家姓什么,可方便告知?”

“我家主人姓林。”

王管事一听又更热络了些,“我家主人姓孙,上头的姐姐嫁给了林家二爷二十四年了。”

“我家主人的母亲倒也姓孙,父亲的名讳是林景亭。”

“我家二姑爷的名字就是林景亭。”王管事说完就转头冲孙历清点了点头。

孙历清一直注意着两人的谈话,见确定是林家的人,这才打马上前。季管事也知机,朝他作了一揖。

“给舅老爷问安。”

“不用多礼,阿茵还好吗?”

“庄主很好,就是挂念家里的长辈。”

“顺城县那边可有安排?”

“有。”老季头说这话时出声比较轻,还警觉地朝四下看,“外面不是说话的地方,有事还是到庄上再说,庄主看到舅老爷来了一定高兴。”

老季头早就觉得孙历清长的跟林若茵有几分像,就是不敢冒然相认,这才在茶棚出言试探,想不到还真的是孙家人。

有了熟人领路,孙历清也放了一半的心。

孙家接到林家出事的消息已经出了正月,当时他们去信给京中的友人,希望他们帮着跑跑关系,谁知一直没有得到回信,他们又因为去年水灾的遗留问题被绊在了宁州。等他们赶到京城时,林家早已经被流放,他不得不继续往幽州赶,为此还辞了官职。

毕竟一走好几个月,一般上官都不肯准这样的长假,他的上官又一向对他们兄弟看不顺眼。孙历清早就想走,就是一直下不了决心,这次正好借这事把官辞了,等处理完姐夫家的事,顺便四处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