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指自然之道;2,地脉道,指人与外界的交互规律;3,人伦道,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第二,它支配着一切。《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说的是自然之道,就像流水一样冲刷涤荡,我们深受其影响,无法用我们接触到的认知去填满它,因此,我们无法穷尽和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
第三,它生生不息。《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在此篇的核心是“功成身退”,即生长收藏的“藏”,去寻找新的生机,适应新的环境,以藏为生之机,生长收藏,生生不息。
第四,它的形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它一体混沌,浑然天成,比世间有天地还要早,它寂静无声,也空虚无形,以自己的方式运行,并不为人们的善恶而改变。它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可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
第五,它的状态。《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过大的事物和规律,用眼睛是看不见,神仙发出的大音,普通人是听不到的,精深微妙的事物和规律,是无法用手来捕捉的,他们三者是一体的,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所感所闻所见去求证推究,它很难形容,既不明亮,又不昏暗,还不断会发生变化,最后又归于“夷、希、微”的状态,实在表达不出它什么形状,这也正对应着《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如果真将道当做具体的某物的话,他不是现实中的任何物品,在修炼中有种叫做“恍惚”的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才能感悟“夷、希、微”的状态。
第六,它的特性。《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道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生生不息,它只是顺应了自然,不妄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那么没有一件事是它不能为的。
靳杰通过此番悟道,感益良多,原来我道门修道,正是顺应了自然规律!而现代的凡间:世人,世妖,世魔都往往都被“贪嗔痴慢疑”所惑,偏离大道久矣,而佛、道两门中的高人正是掌握了“道”的游戏法则,所以通过修品、悟道、无为,方能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