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反转(14)(1 / 2)

李绩在前世经历过太多的人情冷暖,也看过身边经常发生的世态炎凉。

至于,轮到自己,他还是十二分的谨慎。

谙熟低调做人的道理。

他看见二叔李成高有些激动,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人生就是这样,本来在低洼的地方生活好好的,一旦,抬腿上了高台阶,就会有点拿不住。

“二叔,二叔,别激动,你坐好!不说你是客人,就凭你是我长辈,我也不能让你给我鞠躬行礼。祖训不能破。今天是我请酒,你稳稳当当坐着。”

他转头看看王宝庆和朱允炆,笑道,“你看二叔,还把我当外人了。别说我是个兵部尚书,就是左右仆射一职,那也不能坏了祖制。长尊有序,咱老李家可不能胡来。”

“对对,靖王爷说的在理。家族讲究的就是孝道,孝道第一要义,就是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人伦之经典也。”

王宝庆面色发红,顺口来了一通古人高论。

朱允炆当然不甘示弱,虽然他不太善于拍马,面头的几句话,还是要说的。

“李县令,王爷让你坐着,你就坐着。今日他做东,你我都是客人,客随主便,还是听王爷安排为好。”

李成高不再嘚瑟。面色表情渐渐稳定下来。

李绩想,这么大局,也得给二叔的身份贴贴金。

虽然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最起码为李氏家族擦亮匾额,还是要做的,原主无法实现的梦想,我就替他一一实现。

再说了,李成高的过去,也不能全怪他。不当老婆家的人,多了,他本想照顾我和李菲,无奈婶娘不同意。这也是年景不好造成的。

李绩考虑到,二叔的处境也不容易,一个都畿道所在地的县令,受限很大,没人提携一把,很难打开工作局面。

都畿道,河南府,官位比二叔高的官员多得是,另外,豪门望族集聚在此,一个个牛逼的狠,不是门阀,就是贵族。

一个没有背景的县令,需要的就是让人知道,他有个侄子在长安做官。

古语说得好,朝里有人好做官。

这个道理,只要踏入官场,谁都明白。

不论是显规则,还是潜规则,护身符,还是要有的。特别是这个皇权当道的时代。

李绩端起酒杯,顺便向李成高使个眼色,李成高会意,刚要站立起来,马上理理衣襟,正襟危坐起来。

是啊!

他的职位可能很低,可是,他的侄子职位可不低啊。

侄子请酒,作为二叔也得亮出姿态。

不然,李绩这小子可就唱独角戏了。

说得到,做得到。

李成高稳稳坐住,悠闲地喝着莫盛仁端来的银耳燕窝粥。

李绩笑呵呵的对着王宝庆道,“别驾老哥,二叔可是个基层官员,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朝廷的决策,最终要在基层落实。二叔也难,身居都畿道,人情关系错综复杂,有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别驾多担待。”

兵部尚书,掌握兵权。

就是当今皇上,也得倚重高看。这个节骨眼上,谁不想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靖王爷,你就放心好了。李县令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踏实肯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信,你可以问问朱府尹。”

王宝庆话音未落,朱允炆急忙放下手里的水杯,颤音道,“别驾说得句句实话,今年京察,李县令在河南府一定会进入第一方阵。这事,早前的预评时候,我都看到结果了。”

几句话,说得李成高差点飘了起来。

清扬这孩子,现在有出息了,说话不动声色,旁敲侧击的,很有一套吗。

他端起酒杯,并不起身,“清扬啊,二叔好长时间没和你聚聚了,来,咱爷俩走一个。”

李成高一边说话,眼色始终不离开李绩的面庞,生怕有什么差池。

李绩自然知道如何应对,既要二叔下得了台,也要他深知今天的场面,李绩是实际掌控者。

包括对李家的关照,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李绩送的人情而已。

前世的纷争,李绩看得多了。

亲兄弟反目成仇。

为争家产、为了养老闹得分崩离析的有之;

甚至是因为嫉妒,暗藏杀机的也大有人在。

什么家和万事兴,什么兄弟和睦家不散,一些愣头肘子,就是听不进去。

把钱看得太重。

把利益看得太死。

二叔一家,对李绩却有亏心处。如今,他也不去在意了。

人在做,天在看。

上天怎会眷顾哪些时代的幸运者。

李绩看着二叔诚惶诚恐的样子,忍住笑意,站起来,一饮而尽。

“二叔,你年纪大了,今后在官场免不了酒局。不过,我还是提醒你老人家几句,少喝酒,多吃菜,够不到、站起来!”

“清扬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