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不是冤家不聚头(2 / 3)

抽出信纸,一看,大吃一惊。

多年以后,主公竟然还惦记着他这个落魄之人。

刘文静内心思绪万千,如今,主公在并州执政,此时,正是用人之际,他一个被朝廷抛弃的老臣,还能发挥余热,为国家出力,这也是上天的眷顾了。

刘文静返回刘府,将主公启用他的消息告诉家人。

树艺和树义听后很紧张,这么大年纪啦,在家里待着养养身子,有多好。

常言说的好,“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远游。”,快五十好几的人了,再度出山,风险很大。

做的好,可能为自己的一生锦上添花;弄不好,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两个儿子的担忧,刘文静也考虑到。

但,他的想法是要报答主公的救命之恩。

本来按照历史的进程推演,刘文静已经被李渊和裴寂合谋杀害。

这等于他重生一次。

运程已经改变,刘文静怎能白白让机遇从身边溜走。

他说服两个儿子后,又派家丁将弟弟刘文起找来,将李绩力邀他出山辅政的消息告诉他。

“哥哥,此次并州之行,机遇与挑战同在,官场的风险无时不有,弟弟无法随你而去,望多保证。”

刘文起也因刘文静运程逆转,再次获得重生的机会。

他做事显得更加谨小慎微。

刘文静与家人一一告别,随后和余生等人一道,乘马向并州进发。

……

城守兵都尉吴良新终于等到交班的时候,他走到城门西侧见到王婶,两人走过浮桥,向城内走去。

吴良新将一个布包递给王婶,“多多费心,撮成这幢美事,小侄还会经常孝敬婶婶。”

“你放心,今晚就让你和姑娘圆房。常言说的好,树不经百斧,人不经百言。我会好好劝劝那姑娘。”

走到僻静处,王婶诡谲的笑道:“晚上就将那姑娘睡了,破了瓜,也就万事大吉了。姑娘的身子就是这样,看起来娇贵的很,只要被男人破了,他会死缠烂打的跟着你。”

“能行吗?我胆小。”

“哎呦,看你也是个木讷之人。平日里很老实,不然,婶娘也不愿帮你办这事。”

“是啊,婶婶。那些同事经常去勾栏听曲,有的家道殷实的还去教坊司打茶围。我可从来没去过。”

“没事,猪狗交配你该看过吧。别说不在意。”

王婶说着,自己竟咯咯笑个不停,“等会,我给那姑娘上上课,交代一下就是了。姑娘也不是憨人,一点就透。那种事心里也是期盼的。”

来到祁家药铺,老人和那个小姑娘真的按照吴良新的吩咐,蹲在大门旁等候。

“走吧,你是遇到好人了。吴都尉人好,家里只有一个老妈妈,日子过得虽不比大户人家,但饭还是能吃饱的。”

小姑娘的奶奶耳朵聋,没有听清楚王婶的意思。小姑娘似乎明白,要进吴官爷的家。

我是进城讨饭的,我去你家干啥。

“说白了,你看看这家合适吗。住在这里风不打头雨不打脸,你奶奶也不会饿死。”

进屋坐定,王婶又说了一段无厘头的话。

“妈,我给你找个媳妇回来。王婶介绍的。”吴良新在里间与母亲商量晚上成亲的事。

王婶将小姑娘和她的奶奶安排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又端来两碗稀饭,让她们喝下。

由于劳累,小姑娘喝过稀饭,就在床上睡着了。

王婶将她奶奶叫到楼下。

“老人家,你的孙女多大了。我想给她找个人家,也省的到处流浪。”

“什么?找人家。”老奶奶终于明白了,进城要饭,这还给孙女找了婆家。

“能有落脚的地方也好,天南地北的流浪,说不定我走了,小丫头还没人照顾。”

老奶奶同意后,吴良新让妈妈到街上买来新衣裳,又买来几个菜,弄了一桌酒席,算是婚宴。

小姑娘狠下心来,只要奶奶不再挨饿,自己就在吴家过日子。

饭后,王婶、老奶奶和吴妈就把吴良新和小姑娘引进新房。

“孩子还小,让新郎轻一点。”老奶奶吩咐道。

王婶笑道:“大娘,你放心,吴良新人老实,不会太粗鲁的。”

不一时,房间里传出吴良新的呵斥声:“放开腿——”

“大哥,我怕——”

吴妈嘀咕道:“姑娘,忍一忍,一下子就过去了。”

“啊!”

屋里传来姑娘的尖叫声。

“傻乎乎的,第一次,你不能轻一点弄吗。”吴妈在外面低声骂道。

王婶忙忙劝说吴妈:“也难怪,都二十多岁了,还没有开荤。也是憋坏了。”

老奶奶听到屋里的动静,擦擦眼泪,小声道:“一会就好了。”

……

裴寂睡醒一觉,揉揉眼睛,一看夕阳西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