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不知道是情感失控,还是长期与突厥开战过于疲惫,眼泪一旦流出,竟然无法收住。
好半天,李二止住哭声:“大哥,这次您一定要帮我。大唐实在耗不起了。渭水桥上之盟约,让我颜面尽失。颉利可汗就像孩子一般,一会好,一会恼。这次又逼近长安,是不想让我安生啊。”
“是啊,对付这些蛮虏之力,必须狠狠揍。”杜如晦见李二失控,心里也很难受。家有千口,责在一人。李二怎能不身心疲惫呢。
突厥骑兵依靠灵活的战术,来去如风,抢了就跑,等大军一到,他们就像孙子一样跑的干干净净。
不打,何时是个尽头。打,帝国之军力又悬殊太大。
唉,皇上之心情,也是无奈啊。
杜如晦也无退敌之策,正当他嗟叹之余,忽然听到李绩说道:“贤弟莫要过于伤感。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东突厥军虽然如虎狼般凶狠,我们大唐就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之气魄。”
李绩扶住李二,伸出右手,将李二的眼泪擦去。心疼地劝慰道:“贤弟要以身体为重,打仗不是一天就能打了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也不现实。你放心,老哥我自有退敌之计。”
杜如晦再一次提高嗓门:“蛮虏没有信用,到最后一定会撕毁誓约,这次如果不趁他们尚未站稳根基,给予致命打击,以后再懊悔就来不及。”
魏徵此时也极力主张要和东突厥军开展决战。送上门来的肉,为何不吃。
他振振有词,谏言道:“其一,颉利可汗随心所欲,不知道克制,横肆凶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
“薛延陀等部落,纷纷叛离,其二。”
“突利可汗(小可汗阿史那什钵苾)、拓将军(阿史那社尔)、欲谷将军(阿史那欲谷)都被他定罪,没有立身之地,其三。”
“塞北严霜,大旱成灾,粮食缺乏,其四。”
“阿史那咄苾疏远突厥人,亲信外族人,而外族人反复无常,唐朝远征军一旦压境,他们内部一定发生变化,其五。”
“汉人流亡北方,数目众多(隋王朝末年,人民北逃),最近听说各处逃难之地,呼啸聚集,盘踞山谷险要,唐朝远征军一旦出塞,他们自会响应,其六。”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一致意见:“务必给予蛮虏致命打击。”
李二终于扬眉吐气,这么多老哥争先为帝国出谋划策,于是当即下诏任命:
提升宋州刺史李绩兼并州军区总司令,当远征军通漠兵团总司令。
国务院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李靖,当定襄兵团总司令。
华州州长柴绍当金河兵团总司令(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军区总司令官薛万彻当畅武兵团总司令(畅武道行军总管),共集结军队十余万人。各将领均受李靖指挥,分道向东突厥汗国攻击。
出山也得出山,不出山也得出山。李绩没料想李二会来这一套。当着重臣的面直接下诏。这次可是实打实的决策。可以说,一点水分和虚头也没有。
李绩弯腰施礼,“谢谢贤弟对我的信任,可是古语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付蛮虏你要有持久战的打算。不是说,我大唐不能一招制敌,关键是用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关键。”
“你们三人,在齐府安心休养。待我亲自去长安看看,再作定夺。打,那是必须的。但是,咱也不能盲目的出击。”
李绩说完,带领宇成,乘着一辆马车出了齐府,直奔山神庙而去。
李二站在原地发愣半日。他反复琢磨李绩的话,是啊,靖王爷的思路很清晰。大唐刚定,百事待举,边关战事与挑衅,必须冷静处置。既然大哥胸有破敌之策,我李二也就不急了。
李绩的话,令李二醍醐灌顶。
想当年表叔杨广,被东突厥军围困在雁门关,差点命丧荒野,都是急功近利的后果啊。
后来又三征辽东,也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是啊,帝国边境狼烟四起,烽火连三月。咱也不能急于求成。
可是,长安一旦失守,帝国必将举国南迁。
太上皇当初执意迁都南岭,这不就成为现实了吗。
自己当年竭力反对,夸下海口,数年之内必将扫除蛮虏之害,这要到何时啊。李二想到此处,又是一阵嗟叹。
踌躇不定,在齐府里哀声叹气。
杜如晦和魏徵年事已高,出出主意,考察人才,治国理政可以,要说指挥千军万马,提刀杀敌,已经力不从心。
“老杜,你看这局如何破解啊。”
魏徵打破沉闷问道。
“依老夫的眼光看,靖王爷不是落井下石之人。既然承诺,当然不会见死不救。如果长安生灵涂炭,大量的饥民必将沿着潼关御道东进。到时,东都的局势也就不好控制了。”
“饥民一旦再次挑起义军大旗,大唐的江山也就真的要变色。你想想看,靖王爷与太上皇、皇上的关系如此老铁,他